走进南京这座纪念馆的日本人



松冈环来了。这是她第100次来南京,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简称“纪念馆”)。自1985年正式开馆以来,到纪念馆缅怀那段历史的日本人并不少见,其中不少人和朱成山交上了朋友。
今年,朱成山出了两部长篇纪实文学:《从城祭到国祭》和《我的100位日本朋友》。本期“史说”邀请到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朱成山教授,请他给我们讲述那些走进这座纪念馆的日本朋友的故事。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臧磊
从城祭到国祭
自1992年5月就职,到2015年10月退休,朱成山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担任领导23年。这期间,场馆做了三次扩建,使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馆,一跃成为中国乃至具有世界影响的大馆;南京大屠杀档案进入了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受到广岛和平集会的启发,20年的地方性公祭活动也提升为国家公祭,并将这一形式延续至今。
朱成山对纪念馆馆史有过很深的研究。建馆之前,“在南京市民中,依然流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血腥故事,压抑着气愤难平的集体情绪保留着惨痛的城市记忆。南京大屠杀是南京人永远无法忘却的一页”。
1982年,发生了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事件,即把日本中学教科书中的“侵略中国”改为“进入中国”,企图篡改历史,否认日本曾经侵略加害中国人的事实。这一事件激起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遗属,以及全国各地的爱国民众的愤怒,纷纷要求把“血写的历史铭刻在南京的土地上”。
邓小平说:“日本安信介(日本前首相)要搞满洲建国之碑,我们就要到处搞日本侵略之碑,以教育广大人民,教育子孙后代。”
1983年12月13日,即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46周年祭之际,人们在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及遇难同胞丛葬地遗址的泥土中,郑重地埋下了一块奠基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开工建设。
1985年2月,邓小平来到南京,题写了馆名。同年8月15日,这座中国抗战系列第一座博物(纪念)馆正式开放。
受到广岛和平集会的启发,1994年,朱成山提议发起了首次南京公祭活动。后来,朱成山听北京的一位副部长说,这个活动引起了中央一位高层领导的关注。“拉警报,放和平鸽,这件事做得不错。”1995年12月13日,南京公祭活动扩大了。而正在江苏视察的杨尚昆也专程来到纪念馆祭奠遇难同胞。
2014年,“公祭日”法案获得通过。“南京公祭”升格“国家公祭”。
第一位走进纪念馆的日本人
而就在纪念馆开馆的当天,有一位叫森一敏的日本人去参观了。当时他还是一位中学教师,正在南京旅游。听说新建成这座纪念馆后,立即就去了。看了展览后,他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回到日本后,森一敏还多次带领学生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来。在与朱成山的一次座谈交流中,森一敏提出想竞选金泽市议会议员。
熟悉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人,对金泽并不感到陌生。第九师团,因1898年在金泽成立,又称金泽师团。它原隶属日本关东军,1937年淞沪战役爆发后被紧急抽调参战,是攻击南京光华门主力。第九师团在南京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该师团在参加徐州、武汉战役后回国。1940年再次被派驻到中国东北。1944年被紧急派往马里亚纳的塞班港与美军作战,几乎全军覆没。余部经整编、补充后又被调往冲绳与美军激战,后被调往台湾。
朱成山鼓励森一敏去竞选。而经过努力,森一敏竞选成功,做上了驻会议员。2003年8月,朱成山应邀到金泽作证言演讲,森一敏带着议员的徽标来看他,感谢朱成山对他的鞭策和鼓励。2016年12月,朱成山再次到金泽进行演讲,森一敏专门去看他,并告诉他说,他本人已经成为资深议会议员,他一定会利用地方议员的身份,为日中友好事业做出贡献。
森一敏是第一位走进纪念馆的日本人,但不是第一位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日本人。1971年,森一敏的政坛前辈田英夫就开始研究南京大屠杀了,他还专门来南京进行实地调查采访,采访过6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唐顺山、李秀英、夏淑琴……回国后,他在日本的报纸上一一发表访谈录。朱成山说,这“比起国内的史学研究者的调查采访要早了许多年”。
侵华日军老兵的“绿色赎罪”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3699.html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