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满载笔墨纸砚 环湖写生6年,画下“原生态太湖”
距离2019年春节还有半个月,当大家都在忙年或收拾行李准备返乡之时,1月19日上午,家住常州市武进区遥观镇桥南村的吴加平却选择了另一种忙年的“姿势”——作为自小生活在太湖边、与太湖山水万物具有浓厚情感的“太湖人”,他这几天又将沿着太湖边绘画写生,用手中的画笔,呼吁人们爱护太湖的水环境,珍惜太湖的万千美景!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薄云峰 文/摄
他眼中的太湖美景
环湖写生,6年骑车寻觅生态点滴变化
吴加平的家位于桥南村临街一家工艺品厂的厂房里,偌大的院子里种有小松树和枇杷树,房间里没有新家具,最多的就是挂在墙上的书画。20多幅描摹太湖美景的国画都是他自己临摹手绘的。
上午8点,吃过早饭后,吴加平把装满笔墨纸砚、面包热茶的工具箱,紧紧捆扎在电动车后座的后备箱里。收拾停当后,他就骑着电动车往太湖边驶去。
吴加平特别得意地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我眼中的太湖和绝大多数游客眼中的太湖不一样,游客们只知道太湖十八湾、鼋头渚。而我去写生的多为太湖沿岸人迹罕至的原生态景点,这些景点充满野趣,画起国画最漂亮,而且身处原生态环境中,才会越发喜爱太湖!”
吴加平介绍,元旦以后,他探访的太湖景点主要是武进周边的太湖庄园、太湖村、环太湖路、竺山湖一带。每次外出写生两三天,所有的洗漱用品和换洗衣服也会随身带上。
太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横跨江苏、浙江两省,湖泊面积2427.8平方公里,湖岸线全长393.2公里,其西和西南侧为丘陵山地,东侧以平原及水网为主。自小就生活在太湖边上的吴加平从2012年开始环太湖写生。
2012年夏天,不会开车的他,第一次向家人说起自己准备环太湖写生时,妻子和女儿都惊讶地张大嘴巴。她们理解吴加平钟情太湖、热爱书画的情感,但对于他的这一“创举”却不能理解——“你不会开车,太湖这么大,你怎么环太湖?”
吴加平对于太湖有着深厚情结。他曾经幽默地告诉老伴:“太湖确实太大了,我准备分步考察太湖,就用我的载重电动自行车。”
说起环太湖6年来的感受,吴加平告诉扬子晚报记者,“骑着电动车一路采风,比开汽车要好,因为我能到达太湖边的沟汊水网,把太湖可以仔仔细细欣赏个够!”
他心中的太湖情缘
痴迷河湖,源于他和母亲的一段感人往事
吴加平1958年9月出生在遥观镇桥南村,从小受家庭文化、艺术、中医文化的熏陶,对科学、文化、艺术怀有特殊的情感和兴趣。
小时候,他就喜欢画画。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舅舅的帮助下,从武进进入徐州市第四中学学习美术,得到国画大师李可染的同窗学友——王寄舟老师的精心教导。王寄舟看到吴加平做事认真、为人诚恳、学画勤奋,就特别喜欢他。王寄舟把吴加平的书画作品给李可染,请李可染先生通过书信予以指导教诲。爱好书画的吴加平后来又陆续在无锡轻工业学院、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和深造。几十年如一日奋力拼搏,他的书画技艺日渐成熟。
吴加平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他热爱书画、热爱太湖,还有一段不太愿和陌生人敞开心扉的故事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妈妈为了支持他到徐州学画,在自家田里种了一些西瓜,准备收获后到集市上卖掉,给吴加平作为到徐州的路费。没想到,西瓜快要成熟时,有农户为了放掉自家田里因暴雨形成的积水,在深夜悄悄刨了田埂,而积水全流到了吴加平家里的瓜田。吴加平的母亲看到忙碌了半年的西瓜全部泡坏在水里,十分心疼,当晚跑到遥观镇附近古运河上的惠济桥准备投河,后经好心人劝说,才打消轻生的念头。吴加平得知此事后,感恩母爱,心底也一直感谢那位好心人,更希望能将这份善意延续下去。
至今,吴加平依然喜欢到苏南的古运河沿线写生,以此来怀念远在天堂的母亲。
因为痛
身体力行,为生态保护鼓与呼
从2012年至今, 吴加平一直在太湖和京杭大运河沿线考察写生。他说,通过长期学习和家庭熏陶,他对于天地万物有着深厚感情和敬畏之心。
他至今仍然清楚记得,他在1981年到无锡轻工业学院学习艺术时,就经常到太湖边观察写生,而那时的自然生态环境还是很纯美的。后来,大批工厂、别墅、人造景点的建设毁坏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大量的工业废气、污水、垃圾严重污染了美丽的太湖及周边山水。
自然形成的生态环境一旦被人为破坏,永远无法再生。近些年来,他看到环太湖环境的变化,看到青山绿水里有了污水和垃圾,这让他痛在心里。
他决定身体力行,开始为环太湖的生态保护作宣传、呼吁、写生创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7726.html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