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都挺好》开发背后:正午阳光如何精准击打90后

03-22 娱乐要闻

特约作者:小川(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硕士,从事影视策划4年)

从《欢乐颂》到《我的前半生》到《都挺好》,终于,又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火了。


“打死苏明成”上话题榜头条、苏大强,一个行走的表情包、苏明哲“太让人失望了”…..全国观众都被苏家的事搞得辗转反侧,夜不能眠。


《都挺好》开发背后:正午阳光如何精准击打90后


当剧里的每一个人物和情节,都能被观众拿来和自己对号入座,当苏家三父子的日常成为社交网络的热议话题,我们知道,《都挺好》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电视剧,而变成了一个全民热议的话题。


那么,正午阳光到底做对了什么,才能在一贯难产的现实题材影视剧中,成功突围,制造了又一个爆款呢?

《都挺好》开发背后:正午阳光如何精准击打90后

爆款的土壤:变化的市场和即将30岁的90后

《延禧攻略》火的时候,导演于正的一句话被奉为影视圈的金玉良言,“观众永远是对的,错的只能是导演、编剧”。的确,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观众用极低廉的成本就能接触到各种形态的娱乐内容,口味与标准自然也变得严苛。


在《都挺好》之前,正午阳光不是没有尝试过都市题材剧,《欢乐颂》一经播出,立刻引发收视和全民讨论的热潮,可谓是最早的“一线城市女子图鉴”,但是仅一年之隔的《欢乐颂2》,口碑和收视就直接扑街了。期间的《如果蜗牛有爱情》和《外科风云》,也是在都市题材中加入了悬疑和职业剧的两种元素,后者的编剧还是在美国进修过医学的专业人员,但都反响平平。在都市偶像剧领域,17年前一部《流星花园》塑造了花样男子F4,成为“亚洲偶像剧启示录”,而17年后的翻拍,却让当年那些经典情节沦为观众吐槽的笑柄。


新一代的观众是被互联网“养大”的,当中国顶级的富二代都能在社交网络里主动“献身”,被拿来消费和调侃,观众也不会再好奇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他们的胃口已经被各种美剧、英剧、日剧养“刁”了,只有更新鲜、更有个性的内容才能抓住他们的眼球。这就是为什么《都挺好》能在众多家长里短的伦理大戏里脱颖而出——重男轻女的长辈我们都看过,但在第一集就告诉观众,强势的母亲已经去世,留下了几乎反目的兄妹和一个不着调的爹,“精彩”从这里才刚刚开始……


观众永远不会满足,但这真的是因为看剧的观众在“变”吗?


根据《都挺好》百度指数的用户画像,这部剧的主流受众是30岁以上的女性。


《都挺好》开发背后:正午阳光如何精准击打90后


可是,如果我们给近十年热播的都市剧都做一个用户画像的话,就会发现从古装大女主到狗血的婆媳大战,甚至中二的玛丽苏剧,关注度最高,最主流的收视人群,居然一直“停留”在30岁。

1

《都挺好》开发背后:正午阳光如何精准击打90后

2

《都挺好》开发背后:正午阳光如何精准击打90后

3

《都挺好》开发背后:正午阳光如何精准击打90后

4

《都挺好》开发背后:正午阳光如何精准击打90后

5

《都挺好》开发背后:正午阳光如何精准击打90后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奋斗》热播时,最早的80后即将来到而立之年,2008年的中国经济也在全球萧条的大环境下一支独秀,彼时的观众们相信自己和《奋斗》里的陆涛一样,只要对生活和所爱的人怀抱着最大的激情,就能拥有想要的人生。而到了2010年前后,关于婆媳关系、新旧婚恋观念碰撞的电视剧层出不穷——《媳妇的美好时代》、《裸婚时代》、《咱们结婚吧》等等称霸荧屏。


剧中冲突激烈的家庭关系,正是30岁的主流观众面临的难题。等他们挨过了催婚的热潮,又迎来“催生”的尴尬,于是一大堆育儿难的电视剧又应运而生。到了《我的前半生》里的“防小三儿,防闺蜜”,30多岁的观众们被提前消费了一把中年危机的焦虑,贡献了最后一波收视热潮后,便过起了“认命的人生”。


没有戏剧性的故事永远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于是80后开始逐渐淡出影视内容生产者的视线。而此时来到30岁门槛的人,是最早的90后。可能制作苏明哲的失望表情包、发起“苏明成出来挨打”话题的人,是95甚至00后,但守在电视机前、网络上贡献收视的,一定都是苏明玉这样年纪的观众,因为他们的身上,有故事。从个人奋斗到婆媳关系,从大龄剩女到小儿难养,从大女主到原生家庭……国产都市剧一直在反应着每一代30岁和即将步入30岁的观众们最关注的话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46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