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京拿命拼的新电影,背后的故事更荡气回肠!
近年,中国电影越来越向良性发展:
偶像、颜值、流量,不再百试不爽,大爆的片子都是内容为王。观众观影越来越考虑口碑,认真演戏的演员开始被尊重、认可。
吴京,多努力就有多幸运。
一部《战狼Ⅱ》,一部《流浪地球》,成功包揽中国电影票房史前二。
▲功成名就到这个地步,为了电影还是这么拼
章子怡,用作品说话就是最大的底气。
▲《一代宗师》让章子怡一口气拿了13个影后奖项
张译,多年磨炼,终成34亿男主。
▲张译在《红海行动》里
井柏然,从流量偶像到青年演员,走得快不算什么,走得稳才算本事。
胡歌,从电视剧到话剧再到电影,从不让自己陷于舒适区。
王景春,大器不怕晚成,46岁摘冠柏林影帝。
所以,当他们同时出现在一部名为《攀登者》电影中时,不由自主地就想去了解:
能让这么多口碑都极有保障的演员聚在一起的电影,得是什么样?
直到知道讲的是那段历史。
荡气回肠的往事遇上认真而拼命的演员,只能说如果真的还原,又何止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和尼泊尔因为边界问题,坐到了谈判桌前。
尤其是关于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峰的主权归属,产生了争议。
中方主张一国一半,尼泊尔方却嘲讽:“你们都没登上过珠峰,怎么能说它是你们的?”
尼泊尔敢于这样说,无非也就是因为他们率先登顶珠峰给的勇气:
1953年,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和新西兰探险家艾德蒙·希拉里,从南坡成功登顶珠峰。
这是人类第一次站在世界之巅。
此前,滑坠、雪崩、落石、落冰、极端天气、高原反应等重重危机,让无数人途中折戟。
中国更是直到1955年,才在前苏联第一次接触现代登山运动。
▲埃德蒙•希拉里与丹增•诺盖
事关尊严,涉及主权。
从中国境内的北坡登顶珠峰,成为了这代人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务。
珠峰一直有“北坡难南坡易”的说法。
必须要翻越的近70度的数百米陡坡,大量的冰陡坡、冰裂缝,天气好时也会刮起的6、7级大风……都足以致命。
曾在这里数次“折戟沉沙”的英国探险家更是断定:
想从北坡攀登这座“连飞鸟也无法飞过”的山峰,“几乎是不可能的”。
可我们中国人,对于没有尝试过的事,向来不信这个邪,始终信奉的是“山高人为峰”。
1958年,中苏双方在北京达成协议,决定1959-1960年两年内组成联合登山队攀登珠峰,并以此作为新中国10周年的献礼。
▲中苏联合登珠峰侦察组
然而就在大家都踌躇满志时,中苏关系破裂,此事搁浅。
不登?主权问题摆在眼前,不争馒头也要争口气。
登?攀登8000米以上高峰的装备和工具,国内暂时无法生产。
贺龙说:我们自己干。
1960年2月,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正式组成。
队员们来自全国各地各个行业:工人、农民、解放军、教师、学生、机关干部和科研人员。
全队共有队员214人,平均年龄24岁,部分曾于前苏联受训,已有7000米以上登顶经验。
3月,中方意外得知:印度也要在这年5月登珠峰。
那些年,印度也一直在中印边界动作不断,一旦印度人捷足先登,势必以此在边界问题上宣传造势。
登顶迫在眉睫,一切都要抢时间。
3月24日起,由队长史占春带队,开始了三次适应性行军:
前两次一是为建立高山营地,为最后冲顶创造物质条件;一是为通过适应环境,从中选拔最后冲顶队员。
第一次,登山队前进至 6400 米高度,沿途建立 3 个高山营地,并将物资和装备运到 6400 米。另外派遣一个侦察组侦察北坳路线——
这是攀登珠峰必须面对的第一道难关。
任务完成,队员撤回大本营休整。
▲我国登山队队员进入珠穆朗玛峰的“难关”——北坳
第二次,登山队打通从北坳底部到顶端的登山线路,并在 7007 米建立营地。
任务完成,队员再回大本营休整。
▲“北坳”将近70度的冰坡陡壁
第三次,原本计划是侦察突击顶峰的路线,并建立突击营地,如果条件成熟直接登顶。
然而天气突变,突击营地虽然建立,损失却十分惨重:
全队有 50 多人冻伤,包括队长史占春在内的多名主力被送到日喀则医院,再加上前面每次行军伴随的牺牲,还能继续登顶的人已不足20人。
此时,南坡的印度人正在向顶峰发起冲刺。
▲吸一口氧气再前进,我国登山队队员在8100米附近休息
“只剩下一个人也要爬上去。”
做好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许竞、王富洲、刘连满和贡布四人组成突击队,冲顶珠峰。
出发不久,许竞因体力消耗过大,无法再前行;原本只打算跟到半途的摄影师屈银华临时顶上。
▲王富洲、屈银华、刘连满、贡布
五六十年代有一种说法,8000米以上高度是“生物禁区”,也叫“人类死亡地带”。
谁也无法预料接下来的事。
5月24日,登顶四人组到达海拔8700米处,一处陡峭岩壁挡在前面,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第二台阶”,通往顶峰的最后一道门,也是一道鬼门关。
▲如今已架好天梯的第二台阶
“第二台阶”岩壁垂直而光滑,几乎找不到攀登的支撑点,已筋疲力尽的刘连满自知无力登顶,就以自己作人梯,让队友踩着自己继续前行。
屈银华借助刘连满的托举,在岩石上砸进两枚冰锥,穿进安全绳,利用安全绳第一个爬上峭壁顶端,其他队友就此跟上。
“第二台阶”终于被征服。
也是这些冰锥,为珠峰留下了载入史册的“中国梯”,为后来的登山者打通了登顶的道路。
但当时,四人组还想不了那么远,刘连满需要停下休息,其他三人还要继续攀登。
商量过后,他们忍痛将刘连满安置在避风处,渐渐消失在黑暗中。
▲英雄刘连满
最后100米,三人走得异常艰难,找不到路线,只能用手摸索着往上走。
距离顶峰还剩下52米的高度时,三个人的氧气也都用完,头脑发胀,步履沉重,但他们依然不忘“向前,向前”。
就像诸多登山家所说的,“当你再也没有可以向上的地方,你就知道自己到峰顶了。”
他们终于到了走无可走的最高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5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