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网络w i f i 的年代,人们靠它度过每个夜晚。
作者 | 张先森
地摊,曾是城市的一道特殊风景。
不管一座城市多繁华,总有偏僻一隅,操着不同口音的商贩蹬着三轮车,在小市场、小巷子、小角落里张罗地摊生意。
在之中,于古玩和书摊前驻足、淘宝的中年男人总是络绎不绝,他们就好像邂逅了失散多年的“情人”,找到了那一代人独有的那份昔日温情。
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可能很难理解,地摊文学 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所谓的“地摊文学”,没有准确的官方定义,我们只能简单理解为用以愉悦性消费的通俗文学,它的格调较低、印制粗劣甚至多为盗版,常见于廉价的地摊书。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商品经济的洪流使通俗文学重新回到人间,人们对知识忘情地狼吞虎咽……
在这样的环境下,地摊文学应运,凭借野生、旺盛的生命力,一夜之间铺满大街小巷,成为文化史上的一道奇观。
那时候,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书摊小报,五颜六色,遍地开花。
黄昏后,路灯下,人们如约而至,进行心灵的会晤……
地摊书对他们来说,就好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道新世界的大门向他们敞开。
01
金庸古龙和山寨武侠
地摊文学里最早的热门,是武侠小说。
80年代初,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风靡全国,全民功夫热潮甚嚣尘上。
这时候的书摊小报,也充斥着很多盗版自港台的武侠小说,从梁羽生,到金庸,再到古龙……
这股武侠热潮,曾让很多青少年在书摊前如痴如醉。
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还未普及之前,报纸和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很多武侠小说被印在杂志的连载版块上,一时间涌现出了各种门派风格的武侠。
戊戟先生是这其中的佼佼者,他的“传奇系列”在八九十年代风靡一时,还顺便带火了一个期刊品牌,《佛山文艺》。
以至于后来,哪家报刊连载戊戟的武侠小说,发行数量都会节节攀升,这一现象被称为“戊戟现象”。
《佛山文艺》连载戊戟武侠小说
武侠热潮也刺激了一批写作者,更有模仿、碰瓷金庸古龙的作者。
比如这本标注着“金庸新著”的《九阴九阳》,但请注意,并不是“金庸”新著,而是“金庸新”著,读者很容易被“金庸新著”这几个字迷惑,以为是金大侠的作品。
类似金庸新这样的笔名,还有金镛、金庸力、金庸巨,以及古龙原、占龙、古尤等等,对金庸古龙各种碰瓷。
“占龙”著
这样的碰瓷,当时竟然也能在地摊文学届占领一己之地,可见当时的山寨武侠有多疯狂。
02
低俗小说和野性猎奇
如果说武侠是很多男人的“英雄梦想”,那么低俗文学则是很多人的“性启蒙读物”。
自由思想风起云涌的八十年代,涌现出不少“三俗文学”,以色情、恐怖和猎奇抓人眼球,占据了地摊文学的半壁江山,并且经久不衰。
1984年在香港出版的《龙虎豹》,以祼露图片出位、文词大胆著称,一跃成为香港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刊物,巅峰期每天销量近30万份。
《龙虎豹》
这些刊物经香港流入内地,一时间 重口味、没营养、格调低,被称为“垃圾文化”。
那时候,太高雅的文学反而不太好卖,因为大部分人对与文笔丝滑的严肃文字没那么大兴趣。
耸人听闻的恐怖故事,离奇曲折的奇幻冒险,暴力血腥的黑帮犯罪,才是他们解除疲惫、通往悠闲花园的秘密钥匙。
这类作品多为非法出版物,粗制滥造、装帧拙劣,而且作品本身粗俗不堪、错漏百出。
尽管如此,这股低俗文学依然浪潮汹涌,因为不论什么年代,总有人在偷偷的品尝禁果。
03
琼瑶言情和打工文学
与男士们不同,这时候的女生们正打着电筒,在被窝下偷偷翻看言情小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61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