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中国手艺人:拒绝韩国,放弃央视,抖音获赞240万撑起国人良心!
这可能是近千年来杭州街头最美的一幕了。
细雨蒙蒙,小桥流水,樱花树下,石桌两旁,三两身着汉服的年轻女子手撑油纸伞立于桥头。外界车水马龙,喧嚣嘈杂,此间却柔声轻语,优哉游哉,惬意的身影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从远古的氤氲中款款走来。
闻士善永远忘不了那幅画面。看着她们撑伞的样子,三十年如一日守护着油纸伞制作工艺的他不由感概:还好自己当年没有放弃。
以竹为架,上铺丝绸,油纸伞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传说古代著名木工鲁班为了发明机巧,常常奔波于野外,栉风沐雨;她的妻子云氏心疼丈夫,便在竹子劈成的细条上蒙上兽皮,为鲁班遮风挡雨。
自从汉代纸发明以来,涂有桐油的纸取代了价格昂贵的丝绸,使得油纸伞作为日常用品迅速普及。时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鼎盛时期,仅余杭区的油纸伞年产量便可达500余万把。
然而随着现代尼龙钢结构伞的出现,油纸伞渐渐退出了市场。由于“又苦又累还不赚钱”,愿意做油纸伞的工匠越来越少;曾于60年前盛极一时的三个富阳制伞村,现在只剩下闻士善一人还在做伞。
闻士善和他做的油纸伞
“我希望油纸伞还能传承下去,不仅是因为它非遗的身份。油纸伞是中国第五大发明,是属于我们老祖宗的东西,这手艺不能丢。”
说这话的时候,他有些局促地搓着自己的双手:那是一双布满了被竹刃割划的伤口的手。手指粗糙而有力,掌心握伞柄的位置长着四个老茧,指缝和手掌的纹路里还渍进了黑色的漆和胶。
最初结识油纸伞的时候,闻士善还很小。在他为数不多的童年记忆里,依稀可辨的便是父亲在竹林下做伞的身影。
那时他们的房前屋后、漫山遍野都是竹子,一进竹林便能闻到木质清香。父亲手起刀落,将被砍倒的两根竹子分别放在左右肩上,背到附近的拖拉机上,再在不及膝盖高的长方形火炉上烘烤伞架。
有一次,天降大雨,父亲令他将做好的油纸伞送去拿给快要回家的哥哥。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夏日午后,乌云遮蔽了半边天空。年幼的他手抱油纸伞奔跑在通往导岭村的蜿蜒山路上,两侧是一望无际的竹林、茶树和农田,一直蔓延至远方的连绵群山。
后来,迫于要养活一家八口的压力,闻士善的父亲放弃了制伞,改为在生产大队种植水稻、番薯和玉米,另还靠编制竹篮来补贴家用。
只是在那期间,花花绿绿的油纸伞仍然不时在闻士善的梦中出现,或许冥冥之中,他和油纸伞的缘分便已然生成。
1989年的一天,村里的一位老干部找到闻士善,希望能请他来办厂恢复油纸伞的生产,以此提升村中经济。
彼时年纪轻轻的闻士善正在厂里制作毛笔:乘着村里开放承包制的东风,颇具经商头脑的闻士善先是从湖南请来老师指点工艺,尔后承包了毛笔厂在杭州的门市部,将毛笔远销日本,成为了村子里的第一个万元户。
纵使已然“腰缠万贯”,可是当他听到老村支书的这一提议后,仍然果断放弃了毛笔,投身到油纸伞厂的置办中去。
由于技艺中断多年,油纸伞的部分工艺已经失传,闻士善便骑车穿过两个镇子,到赤松村去请师傅学习。
听闻来意,赤松村的书记劝导他道:“你这点力气是要白花的,油纸伞是没人要的。”
可这并没能动摇闻士善做伞的决心。他心中坚信,只要有了毛笔厂的经济基础和村人的支持,作为日用品的油纸伞总会有人购买。
一朝归零,前路漫漫;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看到儿子想要继承这门手艺,闻士善的父亲十分高兴。他亲自带闻士善进入竹林,教给他伐竹的技巧:选竹时要找竹节没有泛白的老竹子,与人同高的竹子周长九寸以上才可以;刀落下时,先砍倾倒的那一侧,再两边,最后反方向……
经过一年多的技术学习,油纸伞厂已初具生产能力,可制造出的大批成品却愣是卖不出去,只是偶尔有过路人来买一两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63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