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腾讯为什么拿不下出行领域

01-21 IT文章

null

出行始终是腾讯和支付宝争夺的重要支付场景,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两家公司开始争夺地铁和公交支付领域。

1月20日,来往于广州、深圳之间的城际铁路在全国首开扫码坐火车,官宣的合作伙伴并非来自广深的微信而是支付宝。2个月前,香港地铁首次宣布接纳移动支付,接入的也是支付宝,腾讯同样没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据说腾讯团队对于家门口的两次连续失利非常不满,中途甚至派出高层出面,企图截胡,但最终未能如愿。出行原本是腾讯志在必得的领域,焦灼一年,但是这个战场远没有他们想的容易。

作者:Oak 微信公众号:略大参考(ID:hyzibenlun)

1

在出行场景上,腾讯曾经是吃过大甜头的。

2014年的那场打车大战,很多人还记忆犹新,激战巅峰,双方补贴成本均以10亿计算。在那场大战中,腾讯是绝对的赢家,腾讯投资的滴滴吞并了阿里投资的快的,而且,微信支付也因此出现了用户量的指数级增长。在成长初期,微信支付有两大支柱,一个是微信红包,一个就是滴滴打车。

从快的离职的员工说,当时确实是感觉被降维打击,“腾讯的流量太恐怖了,本来我们还旗鼓相当,后来他们给滴滴上了朋友圈广告,用户在朋友圈就能领到明星发的打车红包,我们却没有这样的流量入口。”

到2017年,单车大战又来了,腾讯再次看到风口,他们投资摩拜,希望复制滴滴的故事。在那之后,腾讯喊出了“0-1-3-5-7”智慧交通战略,一张大出行的宏图展开。

null

腾讯的“0-1-3-5-7”智慧交通战略

当时,业内普遍的观点是,没有比出行更适合微信的了,这是最后一个小额高频的场景。腾讯内部报告预计,2016年公共交通领域每天有超过4亿笔交易,这是什么概念,腾讯2017年初财报显示,微信支付日交易笔数是6亿笔,如果刨去大头的红包转账,当时微信线下支付的笔数估计在2亿左右,拿下交通场景,微信支付的体量起码翻倍。

2

但是事情的发展并没有如腾讯预料的展开。

首先是0公里的停车场,由于停车场在国内非常分散,信息化程度不够,一直未能大范围铺开。

而在1公里的共享单车领域,腾讯进展也不算顺利。摩拜原本是腾讯在共享单车领域的重要筹码,但在最近,在微信九宫格中的入口已经“消失”。摩拜在长期亏损的状态下,被美团收购,虽然依旧归属于腾讯系,但整体来说经营状况一地鸡毛,据美团财报显示,摩拜还有43亿的押金问题待解。

滴滴打车是腾讯在5公里领域的重要布局,但是2018年算是滴滴的水逆年,而高德、美团、还有来自车企的曹操、首汽,开始群起瓜分滴滴的市场份额。

3公里的公交和7公里的地铁是出行支付场景的攻坚战,微信和老对手支付宝展开了激烈竞争,在覆盖面上,两家基本持平,微信未能凭借流量占据领先,以北京和上海这两个超级城市为例,地铁App首推的移动支付方式是支付宝。

更远距离的铁路,腾讯也刚刚在家门口失守。广深铁路刷支付宝乘车的消息宣布后,网友调侃称,在广州上班的微信员工去腾讯总部出差更方便了。

3

从2018年开始,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移动支付场景上的竞争进入了攻坚战,打到了地铁和公交领域。

一方面这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根据交通部公布的《2017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告》,2017年全年公共汽电车完成客运量722.87亿人;轨道交通完成183.05亿人。仅以北京为例,地铁日均流量超800 万次,若以平均票价4 元计算,年交易规模超100 亿。若考虑全国40 余地铁城市,整体市场量级可能远超过打车和共享单车。

事实上,互联网巨头们从2016年就开始小范围试水公交、地铁的二维码支付,2017年下半年则开始全面发力,到了2018年已经陆续在全国多个城市铺开。

但另一方面,这又是一块硬骨头,难啃的市场。

在移动支付普及之前,交通部曾在2013年推出全国一卡通规范,试图实现一张公交卡走遍全国,但推行艰难。各地交通集团独立运营,相互割裂,甚至各自持有支付牌照,本身没有动力实现统一。而支付业务、沉淀资金等直接关系到各集团的收入和利润,如果动了市场参与方的“蛋糕”,阻力也就更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