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月薪20万,营销成本高昂,医美行业正经历倒闭潮
文|郑琪,责编|卜艳
岁末年初,中国医美机构继续面临洗牌的格局,市场上屡有倒闭潮的传闻。
“更美”CEO刘迪告诉八点健闻,“2018年,医美机构大概有10%-20%的淘汰率。”另一位广州的医美人士透露,过去一年内,当地新开医美机构在80家左右,而同期关闭的则有50家以上。
与此同时,医美机构的转手率较上年增长了30%左右。在北京,“云医美”创始人谭斌告诉八点健闻,“目前我手里就有几十家医美机构要出售。”
资本似乎也在退潮。互联网医美平台“新氧”CEO金星的直观感受是,“很多医美机构在转让,资本对整个医美市场的热度在退减。”
“那些外行热钱堆起来的医美机构显然经不起考验。”谭斌唏嘘。在他看来,医美行业并非有钱、有“资源”就能做起来的。过去几年,地产巨头、互联网巨头纷纷在医美领域几进几出,大多空手而归。
业内普遍认为,当前中国医美行业已从初始化时期迈进规模化阶段,经历若干次倒闭潮将是常态。行业急需解决人才供给和成本控制两大难题,积极响应用户年轻化的市场趋势,并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开拓细分的品类服务。
仅有两成医美机构盈利
尽管市场一度火热,然而医美机构的盈利状况并不乐观。金星强调,医美机构正在大面积亏损,“市场普遍认为,仅有30%的医美机构是盈利的,更有悲观者认为盈利者不过两成。”
“伊美丽”品牌创始人贺华煜曾对广州、深圳两地的十多家老牌医美机构进行调研,结果显示这些机构的持续盈利能力已经很弱。“有的每月做到二三千万的流水,依然不赚钱。”
成本控制不力是硬伤。“尤其是大型传统医美机构,从人力资源、广告营销的投入与实际回报来看,是极其病态的。”
医美机构的人力资源投入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医生,二是运营和销售人才。
“有常驻医生的医美机构,也很可能做不成功”,联合丽格医疗美容集团董事长李滨曾在公号文章中提到,“没有常驻医生的,100%成功不了。”
中国医美市场的医生缺口巨大。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ISAPS)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医美外科医生仅有2800人,每百万人中(15-64岁)的注册医美医师为2.8人,而日本、美国、巴西、韩国的同等医生数量是中国的10-20倍。
于是,医美医生成了行业争抢的对象,身价水涨船高。据贺华煜介绍,“一个新手整形医生,起步薪资就可以谈到3-4万元。5-6万元的月薪只能请刚出道1年左右的整形外科医生。而一个主治医师,平均薪酬在15-20万元/月。”
医生短缺,运营和销售人才也同样短缺。在贺华煜看来,“高薪,高职,低能,是医美行业的普遍现象。”比如,一个有两年经验的运营总监,市场参照薪酬在4-5万元/月;一个有5年左右经验的总经理,年薪百万都是很轻松的事情。而做现场咨询的销售岗位,工资保底在1.5-2万元,算上绩效,最高月薪可以达到5万~10万元,甚至更高。
但薪酬与能力并不匹配,“很多人是通过不断跳槽的形式拿到高薪,自身能力与高薪并不匹配。”贺华煜说。
高昂的人力成本之外,医美机构还需为品牌推广支付高昂的营销费用。有数据统计,多数医美机构的营销成本占到总收入的50%左右,钱主要花在了打广告和品牌推广上。
即便是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医美机构仍面临大量用户流失的困局。
首先,行业乱象导致用户信任缺失;其次,没有清晰的用户画像,无法找到精准用户。
无资质机构非法行医、药品器材假冒伪劣、滥用虚假广告、医疗事故频发等,一直是医美行业身上摘不掉的标签。
公众号“北大法宝”的文章《涉医疗美容机构纠纷大数据分析报告 》中提到,在北大法宝V6司法案例库中,使用“医疗美容”作为标题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885件民事纠纷案件,案由集中在名誉权纠纷、肖像权纠纷、姓名权纠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服务合同纠纷等。其中,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的争议焦点,集中在“医疗美容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是否存在过错”的问题上;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则主要是因“美容机构不具备医疗美容资质”,或“手术结果未达宣传效果”而引起。
《2018中国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中国医美用户28岁以下者占比54%,90后、95后已成主流消费人群。刘迪告诉八点健闻,一方面,虽然90后、95后的消费需求增长,但大多数医美机构的服务项目、服务质量和价格还在偏向70后和80后,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消费者洞察、产品定位、审美标准等因素也亟需调整。“目前医美机构的转型需要三到五年时间。”刘迪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