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酒精消费量急剧上升,哪个省的人最能喝?
中国人对酒的感情相当深厚,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中国人就离不开酒。相传,酒神杜康在夏朝就发明了酒;秦汉时期,酿酒技术蓬勃发展,酒税也成了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两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借酒消愁、逃避现实,留下了很多关于酒的故事;唐宋时期,酿酒业进入巅峰,上到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百姓,都已经离不开酒了;明清时期,酒的酿造、品种、产量都大大超出前朝,“春来无处不酒家”,酒家成了热门行业。
古人金榜题名要喝酒,婚丧嫁娶要喝酒,伤感了要喝酒,高兴了还是要喝酒,甚至连打仗的时候都要喝酒,“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酒似乎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了。
那么问题来了,世界上最爱喝、最能喝的国家是中国吗?还是嗜酒如命的战斗民族俄罗斯?或者是浪漫有情调的法国呢?
其实都不是。
据2013年英国媒体调查显示,在“世界上最爱喝酒的国家”排名中,英国位列第一,中国第二,后面才是俄罗斯、法国、厄瓜多尔摩尔多瓦、韩国……对于这个排名,相信很多中国人是不服的,要知道中国人喝酒向来以豪爽著称,越烈的酒越受欢迎、越浓的酒销路越好;与英国的绅士风度不同,中国人喜欢拼酒。某些场合下,没个半斤八两酒量的人根本不敢上桌,君不见和老外对吹茅台的战狼吗;另外,酒在中国几乎是必需品,特别是在逢年过节的当口,谁家没备两箱好酒也不好意思请客吃饭。甭管白的、啤的、红的、黄的,好歹要有。
有调查表明,中国人饮酒量男性多于女性,农村多于城市,45岁和18岁年龄段多于60岁年龄段,呈现出明显的以青壮年为骨干的趋势。即使建康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中国人对酒的需求还是越来越大,喝酒的年龄也越来越小。
根据苏宁易购大数据显示,苏宁易购年货节期间,苏宁全渠道整体销售同比增长219%;白酒礼盒产品畅销,销售环比增长346%,比平常的销量翻了三倍,其他酒类产品的销量一样大幅度提升。
酒的国民认可度持续上升,销量自然也就大幅度上涨。从数据上来看,酒在中国俨然是必需品。
二、其实,除了某些有特殊宗教信仰的国家之外,几乎所有国家都爱喝酒。但是,只有中国式喝酒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得归功于中国特殊的饮酒文化。
总的来说,中国人喝酒讲规矩。
第一是酒德。中国饮酒文化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尚书》、《诗经》等专著都出现过“酒德”一词,提倡饮酒要有德行,批评一喝酒就失态张狂、违背礼法的行为,告诫世人不能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儒家提倡的酒德集中体现在对饮酒的场合上,比如“饮惟祀”(祭祀时才能喝酒)、“无彝酒”(不能滥饮)、“执群饮”(反对聚众饮酒)、“禁沉湎”(反对过度饮酒)等等,中庸思想在饮酒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相反,他们认为酒是神圣的,是祭祀敬神、孝敬长辈的好东西。不过饮酒容易失控,失控则违礼乱法,因此酒德需要酒礼的制约。
二就是酒礼。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重视礼对人的约束,这在饮酒文化上得到很好的体现。比如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要先行跪拜礼再入席,长辈命晚辈喝酒,晚辈才能举杯;长辈没喝完,晚辈不能喝完。酒桌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也要回敬主人,甚至要依次向人敬酒,敬酒和被敬的人都要避席起立,以示敬意。具体的礼仪过程分成四步:拜、祭、啐、卒爵,即先拜天地养育之恩,再洒酒于地、祭谢天地;抿一口酒,称赞酒美味,最后一饮而尽。
酒礼复杂繁琐,和酒德相生相依。在今天看来,这是相当迂腐了,不过在特定时代产生的酒礼是礼仪制度深入人心的标志,爱不爱喝、酒量好不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守规矩。
当然,酒德和酒礼只是饮酒的最佳模式,连古人都很难遵守,现代人更不可能这样喝酒了。现代人更重视喝酒本身,更重视酒的品质,市场需求也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品质化。
比如,同样根据苏宁易购大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的酒类品销量中,进口啤酒增长271%,进口葡萄酒增长243%,进口洋酒增长374%;年货节期间,最畅销单品中,洋河M3礼盒同比增长645%,剑南春水晶剑箱装同比增长160%,除了白酒之外,进口葡萄酒、预调酒更受青睐。同时,颇受青睐的还有苏宁苏福特殊定制的青岛苏福定制酒。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8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