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送外卖,谁的青春不迷茫
这两天,《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在网络上刷屏。我看到此文是晚上八点多,刚好结束一天的工作,无意间点进去后,便难以自拔。
看完我沉默良久,随后转发了朋友圈,配文三个字——“看哭了”。是的,我真的有被文章打动到,虽然只是眼角略微湿润。
后来,有位朋友说:“终于,年轻一代开始了焦虑”。年轻一代有没有开始焦虑我不确定,但他是凌晨零点41分评论的,一般到了这个点还不睡,估计他是挺焦虑的。
当时文章还没火,不过有“北大毕业生”“送外卖”两个关键词,就足以让这篇文章被大量转发了。果不其然,后来文章确实火了,只是没想到是在豆瓣上。而更让我没想到,被人们赞同更多的是反对的声音。
不过,写本文的目的并非为了吐槽豆瓣。我只是想发出自己的疑惑:“北大毕业生难道不也是一个普通人吗?他为什么不可以有自己的迷茫?”
01
年轻人共有的迷茫
后来,我又重读了一遍此文。扪心自问,我没有看出作者有炫耀自己身上的“北大”光环,所谓的优越感其实无从谈起。我看到的,是硕士毕业生张根,在做了一段时间的白领后,陷入自身的困惑与迷茫,于是他跳出原有的生活方式,试图重新审视自我。
暂且不论作者在做了一年外卖员后,是否有了答案。但这样的困惑与迷茫,难道不是大多数年轻人身上所共有的吗?
▲在招聘会上寻找工作的年轻人(图/图虫创意)
不同时代下的人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但每一代人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他们都会经历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也会经历每个阶段共有的情感特征。
其实,迷茫并不一定完全没有目标,它可以是当我们面对人生抉择时的那种艰难和犹豫不决,也可以是我们突然涌上心头的失落和沮丧感。
暂且先把18到30岁之间的阶段定义为年轻人。由于最早的一批90后今年已经29岁了,所以此处的年轻人主要还是指90后。
在这段青春的时光里,如果是学生,经常会不知读书为何物、为谁而读、有何意义,只有永远写不完的作业;如果是上班族,每天早起的疲惫,下班后回家的孤独,达不到预期的工资,以及随之而来的过度消费后的还债压力,或许还有在朋友聚会时不自觉攀比后的失落;如果是情侣,会因为一点小事产生的莫名争吵,随后产生“过不下去”的烦躁;如果作为一个晚辈,眼下很多人正要回家团聚,但归乡也意味着,长辈们不停的催婚、逼婚警告,以及应付各种饭局……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烦恼都是迷茫。可能上述时刻,只在年轻人的生活中占据了很少的一部分,但无法否认,有时候一觉醒来,浑浊的头脑与现实的无趣互相交织在一起,令人无所适从,那种特殊的情感便流淌开来。
▲北大未名湖(图/图虫创意)
另外,我还遇到过一些佛系青年,表面上看,他们确实很佛系,什么都无所谓,也什么都不在乎,只求得过且过。但实际上,很多佛系青年,都是在经历了一些困苦后,才选择看淡一切,这种“逃避”的做法,何尝不是一种迷茫呢?
完全乐观、豁达的人,世间难寻。
而勇敢的人们,他们在面对迷茫时,会先做出自己的决定,能不能摆脱迷茫的情绪,只是次要的。我想,辞职做了外卖员的张根,属于这种人。
02
90后特有的迷茫
最近,关于90后的话题挺多,印象最深的是一则关于90后负债情况的讨论。虽然事后有媒体证实,“90后人均负债12万”的数据是假的,但从身边的观察来看,不少90后是有负债的,支付宝花呗、借呗,京东白条,信用卡,甚至那些非法的“套路贷”……这些难道不都是负债吗?而这不光是在90后当中存在的现象,甚至也存在于一部分80后(85后为主)。
与中年人不同的是,90后身上背债,更多的原因是不理性消费。而关于这方面的例子,想必不用再一一列举。
此外,互联网也是90后迷惘的一大原因,在这里不妨以手机为例。前两天,冰川的任大刚老师曾写过一篇《别不信,全球都在禁止中小学生用手机,硅谷大佬带头干》,其中提到,“手机是高深知识的敌人”,并列举了智能手机对未成年人在六个方面的负面影响。
图/图虫创意
其实,何止是未成年人,就连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29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