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共享出行巨头巨亏:滴滴、Uber、Lyft无一幸免
作为今年即将上市的共享出行公司Uber在2018财年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2018年也是Uber CEO DaraKhosrowshahi,上任后公布的第一份完整全年财报,尽管财报显示亏损正在进一步收窄并且收入继续增长,但增速与过去几年相比显著放缓。
根据Uber提前公布的年报,这家公司2018年全年收入113亿美元,同比增长43%;订单金额高达500亿美元,同比增长45%;亏损较2017年的22亿美元同比下降15%至18亿美元。
而这并不是Uber一家在亏。全球共享出行的企业几乎都陷入了亏损泥潭,在中国,滴滴在2018年的亏损超过了100亿人民币,而东南亚最大的移动出行公司Grab虽然并未对外披露数据,但同样处于亏损状态。
Uber与Lyft亏损中谋求上市
从季度表现来看,Uber在过去一年的增速放缓,并且亏损依然严重。
Uber2018年第四季度收入30亿美元,尽管同比增长25%,却低于第三季度38%的增速。2018年第四季度,Uber亏损高达7.68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第四季度Uber订单金额达142亿美元,创下了史上季度新高,但每单的收入比例出现下滑,Uber表示这是因为公司在产品线方面的投入增加以及竞争加剧所导致。
Uber已经为今年上市做好准备。在上市招股说明书中,Uber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交通运输和物流的全平台公司。公司的“登月计划”UberFreight以及Uber电动自行车,自动驾驶和飞行汽车的研发,为Uber未来在任何形式上的出行都做好了相应的布局。但是这些早期的投入与远期的回报也增加了Uber的开支。
Khosrowshahi自2017年接管Uber以来,最大的任务除了扭转公司巨大的亏损以及受损的企业形象之外,就是帮助公司上市。为了尽早扭亏,Khosrowshahi做出一系列的“撤退”举措,他上任后的第一项重大决定就是从俄罗斯市场退出;几个月后,Uber又卖掉了亏损的东南亚业务,将其出售给了东南亚的出行巨头Grab,换回在Grab的股份。值得注意的是,Uber和Grab背后的资本都是软银以及软银投资的滴滴。
为了应对来自多方的挑战,Khosrowshahi还下注更为广泛的出行方式,一口气收购了共享自行车公司Jump。Uber还将外送业务UberEats成倍扩张。UberCFO称,从订单规模来看,UberEats是中国市场以外的全球最大的策略送餐服务提供商。
如今,Uber已经把送餐服务作为其核心业务,和打车业务一样。虽然Uber尚未公布2018年第四季度送餐服务的数据,不过根据第三季度的财报情况来看,UberEats贡献了17%的收入。Uber计划将外送业务扩张到美国超过70%的城市。
Uber在美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Lyft也将于今年上市,后者也同样处于亏损状态。不过两家竞争者的上市路径可能区别很大,大股东软银投资的Uber很可能将采用同股同权的上市方式,而Lyft则会同谷歌和Facebook一样,采用双重股权制度来保护创始团队的投票权和话语权。
滴滴烧钱不止
如同Uber一样,在中国,作为共享出行鼻祖的滴滴也在巨亏的煎熬中。
近期网上疯传的一组数据是,滴滴2018年持续巨额亏损,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人民币。同时,2018年全年滴滴在司机补贴方面投入共计113亿元。
对于上述数据,滴滴方面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积极出面辟谣,不过也没承认。
只是,刚被传出巨亏没两天,滴滴就主动宣布要裁员过冬。
2月15日的滴滴月度全员会上,滴滴CEO程维宣布公司将做好过冬准备,2019年会聚焦当前最重要的出行主业,继续加大安全和合规投入、提升效率,因此将对非主业进行“关停并转”,对业务重组带来的岗位重叠和绩效不达标的员工进行减员,整体裁员比例占到全员的15%,涉及2000人左右。
作为一路从补贴大战中熬出头最终“剩者为王”的出行巨头,滴滴一直被市场解读为一家以烧钱著称的公司。即使网约车市场竞争格局已经趋于稳定的情况下,滴滴似乎离盈利还是很远。
去年下半年因为顺风车安全事件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之后,程维在一封公开信中承认,6年来滴滴还没有实现过盈利。2018年上半年公司整体净亏损超过40亿人民币。滴滴出行业务对应GMV的平均抽成约为16%,绝大部分返还给了司机和乘客,公司整体对应GMV的毛利率只有1.6%。2018年上半年,包括司机高峰期补贴、接单和服务奖励、乘客优惠等在内的总补贴返还金额超过117亿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上半年超过40亿元的整体净亏损中,有因为美团插足打车滴滴不得不在相应城市提高补贴的成本,还有为了迎战美团滴滴布局外卖业务的投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4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