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从“汽车撞了单车”开始的
来自:视觉中国
2019年2月,杭州
许多人说,长大以后才发现,文章写得好不好,其实和中学作文课没有关系。起码对我来说,这个说法不成立,因为我一直记得中学的一堂作文课。
那是一堂中学的作文课,语文老师说,今天上学路上,在路口看到一辆汽车撞了一辆单车,一起小事故,没有人受伤。如果大家按这个来写作文,能写多少字?
这种日常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事件,能写出多少字?即便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过程-影响”的套路展开,也写不了多少字。充其量再勉强抒发一点感情,提提交通安全之类。按照大家举手调查,大多数人最多能写一百字,能写到二百字的人已经微乎其微了。
然后老师说,汽车撞了单车,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最明显最简单的现象,而且这个现象并不特殊。再加上如果不是亲眼目睹,不可能过分详细描述事实,所以当然写不了多少字。“但是”,他话锋一转,如果要做文章,当然不限于单纯描写事实,需要以这个事实为依据,牵连出许多信息。比如历史的角度,这个路口历史上是否发生过类似的事故,频率如何?再比如地理的角度,这样的路口是否经常发生类似的事故?……
瞬间,大家觉得豁然开朗了,从这个角度去想,可以写的东西当然多了很多。
“但是”,老师又说了,“你还可以挖空心思找到各种刁钻的角度,这样能写的就更多了”。比如撞人的和被撞的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是高个子还是矮个子,是高鼻梁还是低鼻梁,穿的衣服是深颜色还是浅颜色、戴不戴眼镜…… 然后就可以炮制北方人撞南方人、矮个子欺负高个子、高鼻梁盛气凌人、浅颜色衣服容易受伤、戴眼镜的气势不足……
如果认真说,这样的角度没有错,但它们基本没有意义,只能误导读者、挑动情绪。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现场目击者,你肯定不会从这样的角度来观察,只会觉得无聊,误导读者。所以,凡事都有限度,我们写作文,一定要首先尊重大家公认的客观事实,然后才可以适当展开……
许多人说,文章写得好和作文课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我一直记得这堂作文课。开始那些年,记得最深的是“怎样写小事不会干巴巴”,要找到多种角度,提供给读者立体的视角;可是到了近些年,我才发现当年的告诫最有用:“凡事都有限度,我们写作文,一定要首先尊重大家公认的客观事实,然后才可以适当展开”。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看多了社交网络上的喧嚣,看多了所谓自媒体的聒噪。那些毫无营养的声音,大多落入同一个模式:遮蔽事实,过度解读。
遮蔽事实是前提,外人不明所以,故而无法形成自己的判断;过度展开是关键,苦心孤诣找到一些刁钻的角度来解读,有时候不惜偷换概念甚至捏造事实,来提供这些解读角度的生存空间。然而如果静下心来认真分析,许多吵得不可开交的话题,原本不过是“汽车撞了单车”那么简单而已。
拿最近热炒的“阿里女高管”事件来说,即便“高管”是模糊的概念、头衔有业务的夸张,在公司的职级、绩效至少是客观的事实,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如果要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应当基于这些容易取得共识的信息来展开。可惜,在第一回合的交锋里,我们只看到一方单纯评价另一方“吹牛”、“扯淡”、“这个水平的有几千上万人”,这无非是发表了一些毫无依据的观点而已,如果你的地位不是高到足够让所有人信服,这样的观点往往会破绽百出。
果然,在第二回合的交锋里,“女高管”就找到了精确反击的点:
第一,“你来攻击我是私人恩怨”,这种“遇事先把水搅浑”的做法很容易迷惑外界群众,因为大家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私人过节,我不知道这是否捏造事实,但在其它许多类似的事件里,确实存在捏造事实,转移焦点、扩大想象空间的先例。
第二,“我211毕业,读过北大MBA,当过事业部总经理,直接向CEO汇报,在整个集团,像我这样的人有几千上万?”,这样发问属于刻意的偷换概念。综合原话的语境,“几千上万”是针对职级而言的,如果另作解读,把个人的独特经历算上,那整个集团肯定没有几千上万,甚至整个国家范围里都没有这么多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7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