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大V的再次出走
记者| 肖芳陆柯言
编辑| 文姝琪
今年年初,知乎大V出走的行动再次上演。但这次不是平台的挖角行为,而是大V们的主动选择,他们打算投奔微博。
“知乎太小家子气了,没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没有想过树立大量头牌。与其被这个平台一直限制,不如去跟有眼光的微博等平台合作,才有点奔头。”在一场知乎大V聚集的饭局中,电影话题大V兔撕鸡忿忿地说道。
听完这番话后,在知乎拥有近13万粉丝的张小美决定加入好友的计划。不久后,她加入了一个微信群,在群里看到了几十个熟悉的ID。这些人都是在知乎有一定影响力(粉丝数量)的大V,在兔撕鸡的组织下,他们聚在了一起。
2018年11月27日晚,兔撕鸡与新浪建立了联系,并发出了一条召集伙伴的朋友圈。不到一个礼拜,这个名为“KOL引擎&问答”的群涌进了将近300位知乎KOL。兔撕鸡能在短时间召集这么多人,是因为知乎KOL太需要变现了,但知乎短时间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
1月8日,微博问答官微宣布百位答主入驻,不少参与此次逃离知乎计划的大V在列。
这不是大V们的第一次出走。
2017年3月,今日头条旗下问答平台悟空问答签约300位知乎大V,曾引起一阵骚动。但这也并不是一次成功的逃离,很多大V发现,悟空问答并没有知乎的社区氛围,信息流式的分发机制让大V和新人作者相比并没有太多优势,也难以形成品牌价值。
有了悟空问答的教训,这一次,知乎大V投奔微博并不是要完全放弃知乎,而是寻求多平台发展。
对于知乎这个一手将他们扶持起来的大本营,大V们的心情都很复杂——他们也希望知乎能越来越好,但又觉得知乎越来越重的商业化气息破坏了原来的氛围。此外,作为“优秀回答者”,这些大V们也很难赚钱。
虽然平台和大V都希望商业化,但他们的步调并不一致。
一场事先张扬的出走
兔撕鸡对知乎充满了怨气,因为他希望得到知乎扶持的想法没能被满足。
兔撕鸡告诉界面新闻记者,2015年,他凭兴趣组织了“故事贩卖机”专栏,这一专栏有将近400位作者,卖出过不少故事版权,知乎上著名的高赞故事《诸神之战》、《人匠》等作者也都发迹于此。后来他去做了其他工作,对“故事贩卖机”完全脱手了,这个专栏的流量也下滑严重。去年年底,他希望知乎能提高重视,进一步对接扶持这一专栏,但与知乎的沟通并不成功。
兔撕鸡不明白知乎为何不肯合作。在他和他的追随者们眼中,精品故事是社区内很重要的阅读兴奋剂。
兔撕鸡曾给知乎联合创始人张亮发私信,并未得到回复。“这种不待见不理会,迫使我愤怒。”
实际上,知乎也有自己的考虑。一位接近知乎的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故事和知乎的基因是天然抵触的。知乎绝不是单方面简单粗暴地否认故事类内容的价值,只不过在最初的选择上,知乎是打算走另一条路,做以事实为根据的内容。
而兔撕鸡向微博抛出的橄榄枝很快得到了回应。在他召集完300多位知乎KOL的第二天,微博问答发来一份大V扶持计划,承诺各垂直业务依据大V影响力给予相应的资源支持。如果在微博问答发文达到一定条数,微博也会给予一定的涨粉支持。
更重要的是,微博给了兔撕鸡新的思路。
微博问答运营经理王雪和兔撕鸡聊完之后,非常鼓励他做MCN。据界面新闻了解,兔撕鸡目前正在筹备做MCN,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内容KOL转型为KOL经纪机构,有更稳定的内容产出和更多变现机会。而在知乎,MCN是不可能存在的——尽管知乎屡次被诟病内容水化,但从平台的角度,还是在努力控制内容不被商业推广侵蚀。
这次出走的确带有兔撕鸡个人的私心,但若仅仅如此,也并不足以引起数百位大V的响应。实际上,当大V们在内容创作上得到认可并积累大量粉丝之后,想要获得与影响力相匹配的收入也自然而然,况且很多大V也想把内容创作作为全职的事业。在知乎建立影响力之后,这些大V也想探索商业化和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可能性。目前看来,知乎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多平台发展成为了知乎大V选择的新趋势。
兔撕鸡动员知乎大V投奔微博,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他的微信群半个小时就有100人加入,两个小时召集了200多人。他总共召集到了270多名知乎大V以及一些抖音、快手大号,总数在430人左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37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