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视反哺,智源立新
在人工智能领域,学界向工业界贡献人才屡见不鲜,而工业界反哺学界依然欠缺系统运作。旷视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合作,有望成为一个标杆案例。
4 月 16 日,智源学者计划启动暨联合实验室发布会召开。发布会上,旷视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公布了 “智源学者计划”,同时宣布成立 “北京智源-旷视智能模型设计与图像感知联合实验室”。
2018 年 11 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Beijing Academ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 BAAI)在科技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北京市科委和海淀区政府推动成立。
BAAI 将依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旷视等人工智能领域优势单位,合作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经费 “包干制”
BAAI 的 “新”,首先体现在智源学者计划上。
BAAI 院长、北京大学计算机系主任黄铁军介绍道:“智源学者计划的目标,就是要找到最好的人,给他自由支配的经费,提供他需要的资源,支持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特定方向上的重大基础问题研究,或者开展前沿问题的自由探索。”
言下之意,“自由” 是该计划的最大特点。据悉,智源学者计划会给予入选科学家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将技术路线决策权和人财物支配权全部交于科学家,试点科技经费的“ 包干制 ”。
旷视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评价道:“智源学者计划是制度上的创新。”
据悉,智源学者计划重点支持四类人才,分别是智源首席科学家、智源研究项目经理、智源研究员和智源青年科学家。
其中,智源首席科学家为领域内顶尖专家学者,负责研究方向的整体规划布局。
智源研究项目经理要求兼备技术和管理才能,主要承担项目管理和多方沟通工作。
智源研究员由智源首席科学家推荐,负责对项目实施管理,以及开展科研活动。
智源青年科学家则是四类人才之中最年轻且具备发展潜力的学术英才,要求候选人在 38 岁以下,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工作,能够根据个人擅长领域或研究兴趣方向进行开放性、探索性研究。
目前,经过提名、初评、审议等流程,已经遴选出首批智源学者共 21 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张平文教授,将担任首批智源学者 “人工智能数理基础” 重大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夏壁灿教授,将担任智能研究项目经理。
除此之外,还有 10 名智源研究员候选人,和 9 名智源青年科学家候选人。青年科学家候选人里,“人工智能数理基础” 方向有 5 人,“机器学习” 方向有 4 人,分布来自北大、清华、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和旷视。
值得一提的是,候选青年科学家、旷视研究院研发总监张祥雨博士仅 28 岁,是首批智源学者候选人中年龄最小的。
黄铁军表示,今年将计划遴选智源学者 100 人,其中青年科学家 30–50 人。2020 年和 2021 年再分别增加 100 人,智源学者总体规模保持在 300 人左右。
开源数据和场景
BAAI 的 “新”,还体现在联合实验室上。
BAAI 副院长唐杰表示:“研究院希望跟人工智能优势单位成立联合机构,联合实验室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联合实验室框架下,我们希望跟优势的企业和院所一起组织数据共享、支持数据开源、推动场景开放,实施协同创新。”
在联合实验室的建设上,BAAI 遵循 “成熟一个、启动一个” 的原则,择优支持共建,最多可连续支持三年。
唐杰强调,“北京智源 - 旷视智能模型设计与图像感知联合实验室” 已通过立项论证,也是智源联合实验室首个成功落地的项目。
该联合实验室拟由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担任实验室主任,旷视资深研究员周舒畅任实验室副主任。
在实验室揭牌现场,孙剑一针见血指出了当前人工智能行业创新所面临的问题:“目前有大量的高校、研究院所、创新创业人员和行业客户,想参与到人工智能创新中,但苦于没有数据,算力或算法等资源,无法施展。”
旷视首席科学家、旷视研究院院长孙剑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52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