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没有春天
虎嗅原创组作品
没了滴滴的身影,顺风车似乎都消失了。
一个领域的领跑者按下暂停键,通常会引发行业格局巨变。可在顺风车行业,这个定律失效了:滴滴顺风车偃旗息鼓后,二级梯队平台也都少有吱声。
为什么滴滴顺风车停摆,其它平台没有顺势崛起?“对滴滴不好的,对我们也不是好事,本身都叫顺风车,大家是对顺风车有质疑。”一名顺风车业务负责人表示,滴滴顺风车经历两次安全事件后,全面下线整改,其它顺风车虽没有下线,但在舆论关注的焦点上,每一天的运营煎熬程度甚于滴滴。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滴滴顺风车事件对整个行业的打击非常明显,顺风车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不仅是产品问题,更是产品脱离人性与社会考量后的结果。撕掉顺风车的”不安全“标签,将是一个漫长而必须的过程。
“只要想赚钱,就不叫顺风车”
滴滴曾定义了大众心目中的顺风车概念——顺路且便宜的快车。
但在嘀嗒出行市场副总裁李金龙看来,用户和车主对顺风车的定义并不明确,社会大众的普遍理解与监管部门的定义也有出入。“又想便宜,又想应答效率高,这种生意基本不存在。”
这种观点并非没有根据。在出行领域,成本和效率成反比,顺风车亦是如此。价格决定了它在操作上没有快车便捷高效。
快车的合理性已被市场所验证:其价格高,单量大,接单率也高,本质上是把出租车模式复制到线上;顺风车则恰恰相反:效率低,单量少,接单率低。毕竟,顺风车满足的是价格低廉的非即时出行需求,司机不以盈利为目的才是运营关键。
滴滴的代价
顺风车的成功早已被滴滴证明。从2015年到2018年,滴滴花费近3年时间、耗资数百亿,将顺风车变成类似快车的专业运营。
网约车补贴大战期间,以滴滴为首的平台对司—乘进行双向补贴。二者深度绑定,各项数据也成功飙升。极光大数据显示,2017年下半年,滴滴平均每天获得新用户70.4万人。界面新闻曝出,2017年,滴滴顺风车GMV为200亿元左右,9亿元的净利润,占滴滴总利润的九成。
但补贴之下无正义。补贴导致平台运营成本增加,司机的收入预期偏高,乘客的消费预期下调。心理价格认知的差距,最终造成供给端与消费端的双重错位。
另一方面,顺风车的平台机制也未能充分考虑安全风险,没有提供有效措施,隔绝那些心术不正、图谋不轨的司机。“快车化”的顺风车下线后,真正的顺风车平台司机大都不满价格低,乘客则抱怨订单没人接,司—乘两方都不讨好。
这显然不是人们最初设想的顺风车的样子。
据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顺风车的定义是“私人小客车合乘”。按照官方规定,顺风车属于私人小客车合乘,与拼车同属一脉。顺风车是需要符合固定时间、固定路线的合乘者,与私人车辆所有者分摊费用的共享出行。
《指导意见》还要求,合规顺风车需要满足“车辆在本市注册、七座以下非营业性小客车、车辆所有人为个人、通过环保检测和车辆安全检测、投保车上人员责任险”等条件。
总结来看,顺风车核心要素只有两个:真顺路和真便宜。
按照官方规定,顺风车每天接单数须在4单以内,有的地方政府甚至规定日单量上限仅为2单。日单量的限制不仅直接关系顺风车平台的收入,更影响着整个顺风车行业的运转。
顺风车的产品雏形,是那些贴在高校公告栏、发布在BBS论坛与贴吧的跨城拼车小广告。时至今日它已完全突破单数与时效的限制。在一二线城市,使用场景集中于上下班高峰;三线及以下的城市,使用场景分布于日常生活,因此市场需求频繁且多样化,每天2~4单显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市场的整体情况是,需求远超运力。以嘀嗒为例,其顺风车业务已经开通了349个城市,全国顺风车总数超1200万辆,用户总数9000万左右,司—乘比例约为1 : 7.5,运力远远低于乘车需求。
顺风车的死结
顺风车的接单率由实时运力决定,与匹配机制直接相关。
顺风车的匹配机制是:订单发出后,平台筛选固定时间内路线匹配度高的司乘,将路线信息给到双方,订单经由二者确认后形成。而现实的情况是,本就抱怨定价偏低的车主,很难载到同线路搭乘者;可以接受价格的用户却发现,很少能找到时间合适、行程顺路的司机。双方使用顺风车平台的意愿都降低,因而导致顺风车接单率极低。
价格低,运力低,这是一个死结。而滴滴最近推出的特惠拼车,提前半小时就能叫到车,价格比快车还便宜,在一些用户看来,已与顺风车无异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2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