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品牌养成记:满足需求还是创造需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公关之家,作者丨404号房客
好的品牌,在想尽办法满足需求,而成功的品牌,在想尽办法创造需求。
所以,好的品牌因为解决了消费大众的痛点和难点,被消费者所记住,留下了良好的口碑,但也仅此而已。而成功的品牌则进入另一种境界,因为创造了消费需求,所以引领着时代潮流,带来口碑和卖货的双丰收,在成为爆款品牌的路上急速飞驰。满足需求的品牌是有发展上限的,而创造需求的品牌没有上限。
随着时代变迁,当人们完全不再为衣食住行等底层需求而发愁的时候,渐渐的就会萌芽出一种心理层面上的需求(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当中提到的)。这种需求会深深藏于在人心深处,难于察觉,就连当事者也不清楚自己的下一个需求究竟会在哪?
也就是说这种需求会是即时的、突发的、不确定性的。我把这种需求定义为是一种非刚性的隐性需求,这种需求不一定非要满足,但是可以去创造!而需求创造将是成功的品牌或产品策划的主旋律。
KINDLE在被发明之前,人们是没有捧着个电子屏阅读的需求的,这听起来也与纸质阅读的习惯大相径庭,但是KINDLE面世后,人们被其优异的阅读体验刷新了认知,就再也没有理由拒绝这款产品了,所以你能在地铁、在咖啡馆经常碰到沉溺于KINDLE的用户。
美团外卖在投放市场之前,人们是没有在线上浏览附近商家进行外卖点餐的需求的,就算有,但消费者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但美团这样做了,经过广泛的推广,点外卖习惯逐渐被培养起来,商家+外卖平台+用户的生态也随之形成,消费者形成了一种新的点餐需求,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了巨大的消费链。
在第一款共享出行APP——OFO单车问世前,人们有没有骑个共享单车进行短途出行的需求,但OFO面世后,消费者由衷感叹:这也太方便了!大量用户也随之蜂拥而入。
正如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所说,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里说:消费主义指的是,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求”,而是不断追求被制作出来的、被刺激起来的欲望。
所以,创造需求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我们尽力满足的是用户已知的需求,试图创造的是用户未意识到的需求。前者是在已知范围内寻找最优解,后者是在未知中探索能满足欲望的其它可能。
创造需求=激发潜在需求+满足潜在需求
市场千变万化,新的消费需求层出不穷,创新的第一个层面就是企业打破常规、生产新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善谋者远行”,最高层次的创新是让企业把握趋势,预见问题,在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消费者人群里,创造和激发消费需求。
正如阿里巴巴CEO张勇所说:“通过对消费者的了解,对消费者的洞察,对消费者行为数据的背后,看到消费者潜在的需求。然后通过我们产品的创造,通过我们的营销、通过我们的销售、通过我们的服务,各种方式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创造更多消费者新的需求。”
一个好的品牌,首先应该满足生命之必需,在人们生活中拥有十足的存在感。这类品牌都在强调要找到用户的“痛点”、要做“刚需”。就是你的品牌一定要直面用户的问题。要么告诉用户,你的品牌能够帮他解决什么问题。要么提醒用户,你不买我,生活中就会面临什么问题。
如果品牌不能直面问题、产品利益无关痛痒,那么用户就会觉得你可买不可买,跟现在的产品没什么两样。高效、持久、超预期、低成本的满足用户需求。只有如此满足需求,才能让用户觉得有用、好用、爱用。
而在此之上的品牌则是基于需求创造的视角。随身听的发明,能说是发现消费需求并满足了需求吗?显然不是,“随身听”实际上是SONY公司基于消费者对更好地收听音乐的潜在欲望创造了需求,引领了需求。
比如奥利奥通过“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的使用习惯教育,跟牛奶组CP的强势绑定,创造了一种新的消费需求,牢牢地占据着行业内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
基于需求创造打造的品牌,还会和社会地位、心理优越感、理想自我形象、美好情感体验、上流生活方式关联在一起。在刚需属性以外,为用户构建了一个美好的消费场景,创造用户的虚拟渴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2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