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关税不是解决两国争端的最好机制
钛媒体快讯 | 6月5日消息:IBM大中华区董事长陈黎明就中美贸易摩擦发表署名文章。文章中,陈黎明表示他曾在2014年去IBM总部阿蒙克面试IBM大中华区董事长一职,在与总部领导谈及IBM在中国有哪些挑战的问题时,列举了几个不同国家同中国在不同领域的纷争,以及殃及企业的案例。这些面试所谈论的问题,让他不幸言中了一些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
另外,陈黎明表达了对贸易冲突的否定态度,他认为近几年出现的全球化逆流是某些人在开历史倒车,中美应该回到对话和合作的正确轨道。他强调:“中美关系还会有各种风风雨雨,然而,IBM与各界继续合作共赢的初心,不会改变。”
近年来,IBM一直在向云转型,但营收一直没有起色。今年4月IBM发布2019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IBM该季度营收为181.8亿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184.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90.7亿美元下滑5%。IDC研究数据显示,在中国云计算份额中,IBM 排名第 9 ,份额仅为 3%,微软Azure与亚马逊AWS都达到了5%的份额。IBM显然并不希望中美贸易问题挫伤正在转型中的云计算业务。
以下为陈黎明署名文章全文:
2014年8月初,我去IBM总部阿蒙克面试IBM大中华区董事长一职。去之前,我一直担心有人问我一些IT方面的技术问题。 作为来自于石油行业的外行,IT技术显然不是我的长处。好在没人问起我任何技术的问题,倒是有几位IBM总部领导不约而同地问了同样的问题:“IBM在中国有哪些挑战?”
记得当时我谈了跨国公司可能在中国所面对的四个方面的挑战。其中第一个我提到的就是中美双边关系周期性的摩擦给双方企业所带来的困扰。当时我还举了几个不同国家同中国在不同领域的纷争,殃及企业的案例。当时我描述的只是我的个人观察,而且是一个“外行”从宏观角度审视美国企业在中国可能面临的机遇、困难和挑战。从最近一年的形势走向来看,很多正在发生的事情不幸被我当初言中。
这一年多来,尤其近几个月来,伴随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的逐步升级,给双边企业的正常运行都带来了不少的困惑和挑战,可谓疑虑重重。
对于中美贸易争端,IBM的立场是一贯的、透明的和公开的。我们相信关税不是解决两国争端的最好机制。我们赞成对话和国际合作,而不是贸易冲突。提高关税无益于解决双方的贸易中结构性的问题,只会伤害双方的经济、牺牲民众的利益。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不仅影响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更影响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民生。中美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重新回到对话和合作的正确轨道。不幸的是,全球化在二战后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近年又出现了去全球化的逆流,这是历史的倒车。全球化过程中所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应当通过理性、平等、互利、合作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加以解决。
国际化、全球化植根于IBM的基因中,这在IBM的名字中就有具体的体现。早在1924年,时任IBM董事长兼总经理的沃森(Watson)先生就将公司的名字由CTR公司更名为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缩写成IBM),中文的全称就是“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的更改,更是老沃森以及IBM走国际化、全球化道路的根本理念和愿景,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可谓意义非凡,影响到了至此之后近百年的发展历程。1937年老沃森更提出“通过世界贸易缔造世界和平”的理想。IBM有坚定的国际化、全球化理念,也始终坚持这一立场,因为我们认为这会给全人类带来福祉。
IBM和中国有近百年的深厚渊源。早在上世纪20年代,IBM的产品就开始进入中国。1936年,IBM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
改革开放以后,IBM是最早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也是最早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之一。我们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部过程,参与并推动了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起步、发展、壮大和腾飞;我们引入了技术、经验和理念,为中国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技术和商业方面的专业人才。一位律师界的杰出人士就曾多次跟我说,知识产权保护的理念和培训最早就是由IBM引入中国的。
多年来,IBM公司严格遵守所在运营国家的法律法规、奉行最高的商业行为准则,用最好的、可信的、安全的、可靠的、稳定的产品和服务回报我们的客户,以真诚的技术协作助力合作伙伴,以感恩的心态践行企业责任。要做到这些,既需要企业自身文化和价值观的支撑,更需要公司在中国市场数十年坚持不懈的实践。IBM参与了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也滋养了IBM。IBM与中国各方的合作过程中,让中国受益、让IBM受益、让世界受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2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