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逆袭者”哈啰的待解问题:历史包袱、财务陷阱

06-05 IT文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来咖智库

从2017年底开始到整个2018年,曾经风风火火的共享单车行业进入至暗时刻,其中ofo的押金闹剧以及摩拜卖身美团成为标志性事件。行业老大、老二折戬沉沙,让媒体和用户一度都认为共享单车行业黄了。

在这波逆潮中,哈啰成为一个异类。蚂蚁金服的输血给曾经同样陷入困境的哈啰续了一命,之后哈啰逆行业大势大举投车,从三四五线城市逐步向一二线城市渗透。在红黄两大单车巨头两败俱伤的局面下,哈啰最终渔翁得利,看起来成功窃取了胜利果实。

“逆袭者”哈啰的待解问题:历史包袱、财务陷阱

从今年春节过后,投资圈密集传出了哈啰正在谋求新一轮融资的消息,近期有消息称,哈啰开出的新估值是40亿美元,是去年22亿美元估值的近两倍,也超过了此前ofo和摩拜的巅峰估值。

根据外媒The information的报道来看,部分接触哈啰的投资人因价格过高已经明确拒绝了投资交易,另外一部分投资人则仍在观望。

虽然有蚂蚁金服的背书,但在这一尚未证明自身独立存在价值的行业里,阶段性的胜利是否使哈啰当得起如此高的估值? 

逆袭带来历史包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曾经的两强摩拜和ofo在发展过程遭遇的问题,也可能会在哈啰身上出现。

红黄两强在初期的运营过程中曾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却带来相似的结果。

摩拜在李斌的规划下,将造车的成本概念融入到单车行业中,希望通过高成本提高单车质量,进而降低维护和运营成本,最贵的摩拜初代车成本高达3000元一辆;ofo则是将单车作为易耗品来运营,单辆车造价300元,只有摩拜的十分之一,质量差,但胜在车辆多,路边铺天盖地都是小黄车。

两家公司在竞争中迅速造出了一个新的风口。但这两种策略也都存在着致命短板。

摩拜的车质量高,耐骑,但用户骑行体验差,直观的表现就是骑行费力;ofo用大量的车占领了用户心智,但车容易损坏,坏车占比高,维护费用也长期居高不下。

“逆袭者”哈啰的待解问题:历史包袱、财务陷阱

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二者在一到两年的时间内,在市面上投入了大量这种存在缺陷的单车,造车的代价甚至包括大量挪用用户押金。根据不完全统计,ofo的存量车达到了1700万辆,而摩拜的存量车则达到了830万辆。 

这一系列操作,使得后期车辆的更新换代成本大增。为了维持市场占有率,ofo不得不持续的投入资本来造新车,用以替换损坏无法骑行的旧车,摩拜的情况并没有更好,他们面临的问题是车还没坏,却已经没人骑了。

红黄大战最为激烈的时候,哈啰选择躲开二者在一二线城市的主战场,以减少不必要的资本投入。

在获得了蚂蚁金服的第一笔救命钱之后,哈啰以每辆500元左右的成本,制造了大约三百万辆红白色单车投入在三四线城市,这些单车骑行体验良好,但却有和ofo同样的毛病,它们太容易坏了。

根据余姚等多地的媒体报道,如今绝大多数的红白哈啰已经面临着损坏无法骑行的局面,如果哈啰要保住自己在三四线城市的支配地位,就需要投入资本重新造车。                            

“逆袭者”哈啰的待解问题:历史包袱、财务陷阱

破损严重的初代哈啰单车

而另外一个潜在问题,可能会在未来一两年困扰着哈啰。 

2018年上半年,摩拜和ofo两败俱伤。其他的参与者都在重新评估行业面临的风险,哈啰却用手头的大部分资金制造了接近500万辆单车一次性投入市场,这是市面上哈啰存量车的60%。

这一激进的策略让哈啰在短时间内占领了摩拜和ofo留出的市场,逆袭成为单车行业的第一名。但同样的,猛药必有后遗症。

根据多地出台的共享单车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共享单车的使用寿命为3年,之后要强制报废。这也意味着,在不考虑资产损坏的理想状况下,2020年初哈啰最早的300万辆车要面临报废,而最晚在2021年上半年,市面上的哈啰单车将全部面临着报废。

这导致的问题是,其他小量多批投放的单车企业可以逐批替换报废单车。而哈啰的换车问题则会集中在一个时间点爆发,短期资金压力骤增。

目前哈啰的造车成本在600元左右,按此计算,哈啰如果要替换目前市面上800万辆存量车,大概需要在接下来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投入近50亿人民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2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