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十年
原创出品| 「创业最前线」旗下「子弹财经」
作者| © 尹太白
十年飕飕,等着看苏宁被打脸的人终于失望了。
就在4月29日晚间,苏宁发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财报,根据数据,苏宁营收达到622.42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36亿元,同比增长22.16%。
虽然从整体上看,这份财报差强人意,甚至感觉平平无奇,但根据数据显示,苏宁全渠道商品销售规模为869.26亿元,其中线上平台商品交易规模为541.24亿元,同比增长36.09%,其中自营商品销售规模379.09亿元,同比增长40.87%——这个数字远高于国内电商行业的整体增幅。
苏宁线下网点铺设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截至2019年3月底,苏宁合计拥有各类自营及加盟店面12329家,一季度新开1501家。
从2009年决定转型O2O零售主攻线上,再到如今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智慧零售,苏宁走过了逆势而行的十年,这十年,张近东也渐渐摸索出了一条专属于苏宁的突围之路。
“张近东不懂电商!”
十年前,苏宁力压国美,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张近东以280亿元的个人财富,在当年的胡润百富榜上位列第10,同在榜上的马云排第88位。
竞争对手逐渐式微,但张近东没有止步于家电连锁。
电商搞得轰轰烈烈,阿里、京东迅速崛起,大有颠覆线下实体店的势头,转型线上还是坚守线下,成为张近东面临的关乎苏宁生死的抉择。
稳坐行业老大宝座后,苏宁何时全面进军电商,成了股东大会上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在投资者看来,对于电商化这件事,张近东显得有些过于小家子气,而苏宁与张近东的气质一样,骨子里有一种偏执的基因,甚至有点过于古板和严谨。
张近东敬畏互联网,但他对电商的理解有着自己的立场,“电商化不还是零售吗?只不过应用了互联网这种新科技而已。”
2010年2月份,苏宁易购在一众等急了眼的投资者的期盼中姗姗来迟。苏宁易购上线后,张近东并没有表现出极大的热忱,他的工作重点仍旧放在实体店上。
也就是这一年,京东开始大笔融资,阿里把重心转到B2C上,外界都替苏宁捏了一把汗,但张近东倒是很放心。
“不要把电商过于夸大,不要用先进等词形容它。线上永远都不可能取代线下的渠道。”
张近东并没有把京东和阿里作为竞争对手,他始终认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零售形式。在那年两会上,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张近东说:“未来消费的主流绝对不可能是网购。这是因为网上商城无法提供附加值,违背了商业本质。”
言论一出,立刻引来外界炮轰。
甚至有人感叹道:伟大的张近东,竟然不懂电子商务。
逆势而行
张近东不是不懂电子商务,相反,早在2013年,张近东就提出“将线上线下分离开来是不客观和不专业的行为,融合线上线下才是零售业变革的方向。”
虽然张近东的双线融合论比马云的新零售论还早了四年,但在当时,这种观点由于过于超前,被淹没在“实体店已死”的共识中。
苏宁的线上线下共建模式,被外界普遍认为是“逆势而行”的行为。
实际上,此时的张近东依旧并没有把以京东和阿里为首的电商放在眼里,两大阵营虽偶有摩擦,但并未展开大规模战争,尚处于和平相处的阶段。
很快,张近东就发现,电商崛起大幅降低了苏宁的单店销售额,并且不断上涨的房租正严重侵蚀利润。
此前之所以一直把国美视为竞争对手,是因为苏宁的线下盈利模式和国美类似,都是通过开店、品牌入驻、收取租金、投资物业这一系类流程。
而随着电商玩得越来越大,尤其是价格透明和低价促销,迫使苏宁开辟出了一条新战线,线下和老对手国美打,线上和京东、阿里打。
尤其是京东,由于刘强东在物流和仓储上的超前布局,以及便捷灵活的退货和售后服务,让拥有庞大门店数量的苏宁优势不再。
形式所迫,利润被鲸吞蚕食,张近东不得不应战。
在线下开店和资本运作上,张近东是顶级高手,但作为电商平台,苏宁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后来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3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