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微软首席研发经理许景阳:下一个风口在人工智能 回国创业正当其时
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和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本月中旬在中国召开,而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并且表示中国将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纳入了国家科技创新的优先重点领域。“这绝对是一个新的风口,不仅仅对于中国,对全世界亦是如此。回国创业,正当其时。”回国已十多年的前微软全球首席研发经理许景阳深有体会的说道。
从不想来到不想走——回国你才会发现很多不同
许景阳本人的经历,正好诠释了这种观点。1990年,11岁的他前往父母留学的美国。17岁时,因为代表纽中学生队参加全美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金奖被康奈尔大学破格录取,并于3年后加入了微软。许景阳的首次回国任职开始于2006年。当时,微软正如日中天,但高层发现,在美国本土已难于招到符合微软未来发展方向的顶尖人才。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中国,投向已建立8年之久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一个在中国招募3千名软件工程师的计划应运而生。许景阳奉派前往北京,他的任务是负责从清华北大这类国内顶尖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中甄别筛选软件人才。回到出生地北京,许景阳发现自己的中文水平已不太适应工作,并且此时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刚刚由中国研究院升级而来,在整个微软的系统中只能充当一个辅助性的角色,因此他决定将在工作两年后返回微软总部。
此时的许景阳似乎更看好他在微软的未来,但接下来的一切完全偏离了他当初的计划。他早已在2010离开了微软,出现在一个个创新团队之中:从应前谷歌中国4大创始人郭去疾之邀担任兰亭集势(于2013年美国纽交所上市)首席技术官,到接受新浪总裁曹国伟延请担任新浪微博(于2014年在美纳斯达克上市)副总经理,到参与组建万邑通(即将在美国或香港上市)担任联合创始人。这十几年丰富多彩的创业经历,让他感受到了中国计算机创新领域里蓬勃发展的势头,领略到中国创业者无比热忱的拚搏激情,体会到中国人怀揣梦想而又勤勉刻苦的文化精神,以及从上到下支持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做到像中国政府这样竭力打造创新发展的生态环境,中国之所以能在短短十几年之内,逐步追上与世界先进科技发展的代际差异,仅凭民间的一己努力是根本不可实现的。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历史上我们曾经是科技强国,只要我们的生产关系适合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在科技领域的发展将会呈现几何级的倍速递增。”
从辅助研发到创新先锋——我们中国人真不的不比别人差
“关于人工智能最近网上疯传徐匡迪之问,这个确实道出了我国在AI领域里与世界核心技术的差距,以及当前中国科技界的浮躁心态,我们决不能盲目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中国人不一定比别人差,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态和相关的产业和政策环境。在这里我讲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我自己的例子,第二个例子下面会讲到。”许景阳说道。
如果说人工智能领域是一整桌满汉全席,那么计算机语音识别合成系统就是这座盛宴的最基础原素——食盐,没有它就不能完成人与机器之间的交互互动。但2007年的微软并不拥有这一核心技术,只好每年花费数百万美元从第三方获取语音合成软件。正当其时,微软亚洲研究院研发出了语音合成的核心算法,接着,许景阳和同事们争取到了这一当时顶尖项目在中国的团队组建权。要知道微软从不将自己的核心项目放在海外进行研发,此前的亚洲研究院只能承担微软部分项目的外围辅助开发工作。“不是歧视,但是他们真的怀疑中国团队的能力。虽然有了核心算法的理论,而在前无古人旁无借鉴的基础之上搭建系统更为复杂,实现端到端的商业化产品研发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过我觉得,我们中国人不比别人笨,微软美国能做到的,微软中国也一定能做到。”就这样,许景阳担任了TTS这一横跨美中各个部门,包括研究、开发、产品、测试整个开发团队的直接负责人,而这一独立团队的建立意味着微软首次将一个全球顶尖的创新项目放到美国本土之外进行研发。许景阳和他的团队不负重望,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算法的商业化,然后延伸到全世界26种语言,并逐步实现了从机器语音到人类语音的升级,替代了第三方花了十多年研发出来的技术。时间之短,质量之高完全超出了微软高层的意料。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3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