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飞奔的物种》:如何产生源源不断的好创意?
作者:(美) 大卫·伊格曼(David Eagleman),享誉全球的脑科学家,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大脑可塑性、时间感知、联觉和神经律等方面的权威人物,曾担任大热美剧《西部世界》的科学顾问,执导的电视节目《大脑的故事》;
(美) 安东尼·布兰德(Anthony Brandt),莱斯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曾两次获得美国室内音乐协会(Chamber Music America)与美国作曲家、作词家与出版商协会(ASCAP)所设立的音乐大奖。
出版社:湛庐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2007 年 1 月 9 日,乔布斯穿着牛仔裤和黑色高领毛衣,站在 MacWorld 舞台上,“每隔一段时间,一种革命性的产品就会改变一切,”他宣称,“今天,苹果公司将彻底改造手机。”
即使经过多年的猜测,iPhone 依然像一个启示,没有人见到过这样的东西 :一个单手可以拿住的设备, 既可以通信,也可以播放音乐还可以当作个人电脑来使用。iPhone 的出现标志着伟大的革新:它们出人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改变人类生活的创新究竟从何而来?
任何希望引领创新的组织或个人都会面临两个问题:一、如何产生源源不断的好创意?;二、如何让创意被大众接受,成为流行。
在《飞奔的物种》中,《西部世界》科学顾问伊格曼和音乐家安东尼,以脑科学为基础,结合科技、艺术领域的众多案例,揭示了创造力突破的核心法则。
一、大脑创新思考的路径
为什么人类可以迅速地适应周围的一切?这是因为存在着一种叫作重复抑制(repetition suppression)的现象。
当大脑习惯了某样东西之后每次看到它,大脑对它的反应会越来越弱,分配给它的能量也就越来越少。省下的能量,大脑会用来继续寻找新事物,因为只有随机的、新鲜的东西才能使大脑感到满足。大脑的“喜新厌旧”是创新不断产生的原因,而大脑创新的路径是怎样的呢?
很多人都见过边界清晰的大脑模型,上面标清了每个分区需要处理的任务。但是,这种模型忽略了人类大脑最重要的方面 : 神经元是交错连接在一起的,并没有哪个大脑分区是单独工作的。相反,它像一个社会,这些分区是在不断交流、协商和合作中进行作业的。
这种广泛的互动是人类创造活动的神经基础:我们会扭曲、打破、融合所观察到的一切事物,然后以新的形式输出。
以记忆为例, 它并不像录像那样忠实地反映我们的经历。相反,记忆中有扭曲的、仓促记下的和模糊的成分。这解释了为什么目睹同一个车祸,但每个人回忆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或者参与了相同的对话,但事后每个人讲述的内容却不一样。也就是说,大脑的输入和输出并不是一样的,大脑会不断吸收、碾碎周围世界的模样, 并发布新的版本。
二、创造力的核心:3B法则
根据大脑的创新机制,《飞奔的物种》提取出了认知操作的3个基本法则 :扭曲、打破和融合。我们把这些看作是创新思维发展的方式。
扭曲(Bending),原版会被调整或扭曲到变形。 打破(Breaking),指的是一个整体被拆开。 融合(Blending),两个或者更多的素材会结合在一起。
扭曲、打破和融合,我们称之为“3B法则”。3B法则可以捕捉到在进行创新思维时大脑是如何运作的,无论是以单独的方式还是结合的方式,3B法则使人类能够从生产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手机做到 iPhone,或者从原始的艺术品中创作出现代艺术。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3B法则具体是如何应用的。
法则1:扭曲
扭曲是对现存原型的改造,通过对大小、形状、材料、速度、顺序等方面进行改变,它打开了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源泉。由于持续的神经操控,人类文化与越来越多的、代代相传的一系列主题变化相融合。
大小可扭曲 扭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一项资源进行重塑。以重塑大小为例,克拉斯·奥登伯格在纳尔逊 - 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前草坪上的作品《羽毛球》,就是将羽毛球放大成圆锥形帐篷的大小。
而挡风玻璃的发明也运用了大小可扭曲。美国发明家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决心制造防眩挡风玻璃,为了提高挡风玻璃的可见性,他将关注点转向了偏振。偏振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拿破仑统治时期,一位法国工程师注意到,透过方解石晶体来观察宫殿窗户反射的阳光就没有那么刺眼了。
但是有一个困难,几代发明家都致力于把大块水晶应用到实际用途。想象一块由15厘米厚的水晶制成的挡风玻璃—透过它根本无法看清任何事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3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