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遭吐槽:知乎没有价值观?
用“动辄得咎”四个字形容近两年的知乎(可能还有豆瓣)再恰当不过了。6月11日,知乎迎来一次重大改版,6.0正式上线,在站内引发的争议一直延续至今。
这次改版风波只是知乎近年来“麻烦不断”的延续,“内容水化”、“没什么可看的”、“不再专业”已经成了知乎摆脱不掉的标签。
伴随着用户增加,三四线用户大量涌入,如今9岁的知乎早已不是当初的那个知乎,只不过核心用户和它自己,还不能接受这样的角色转换。
大V频频出走,会员计划成了“负激励”
作为一个内容平台,知乎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优质内容创作者的大量流失。当内容创业、知识付费成为大势所趋,那个仅凭一腔热情和网友点赞而倾囊而出的时代过去了。
近两年来,知乎已经上演了好几波“大V出走事件“,即使没有出走的大V,也只是把知乎当作为公众号(私域流量)倒流的平台,专门为知乎创作的优质内容已经越来越少。
大V出走的背后,是知乎社交激励的迟迟无法变现,同时算法推荐又在让大V与粉丝之间“失联”,高阅读量已不再能转化为高关注量,在知乎吸粉越发变得艰难。
知乎试图通过知识付费为大V开辟一个变现渠道。然而通过免费问答成长起来的大V,技能点在于调动情绪而非专业输出,很难产出高质量付费内容。这让知乎live参差不齐的水准广受诟病和投诉。
另一方面,打造“超级大课”仅仅依靠粉丝转化是不够的,还需要专业能力的背书,这是这些平民大 V所不具备的。对他们来说,原生广告才是最好的变现方式。
不只是知乎如此,虽然也有会员计划,但微博知识大V还是被电动牙刷广告集体“拿下”了。而知乎对于大V商业变现的限制比微博要严格的多。
所以,知乎的内容付费渐渐走向了得到的模式,从站外邀请黄西、姚谦、李银河等自带粉丝和光环的名人讲师。然而,这些缺乏社区“群众基础”的大V仅仅是来消耗知乎的流量,并不会为知乎社区贡献什么。
电子书、听书、私家课、Live讲座——知乎的付费体系与得到的重合度正在越来越高,问题在于得到用户本就抱着“认知升级”的目的而来,得到的课程打造了一所知识体系明确、环环相扣的“在线大学”,得到举全站之力接连捧出了一个又一个知识明星与“精品课程”。
对于知乎,会员内容与免费内容的关系并没有理清楚,付费内容依然是随机看邀请来了哪些名人,而始终不成体系。
得到扮演的是课程体系搭建者、讲师筛选与课程包装的角色,用户只需要跟着学就可以了。而知乎却需要用户用殚精竭虑地去挑选、辨别、试错,这样的“知识自助餐”看似诱人,却卸除了平台的筛选责任,让用户在知识的海洋中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相比于得到的课程独立付费模式,知乎正在力推的“会员免费模式”。对于一些付费内容生产者而言,“打包模式”反而起到了“负激励”的效果。
产出超过2000人次参与的主讲人Mr1900就愤怒地表示,“知乎会员制度用极低的价格把绝大部份领域的付费Live慷慨‘赠送’给了会员,并且主讲人无法得到任何补偿。”
虽然知乎小管家稍后在回复中表示已经去掉了Mr190 Live课程页面上的“超级会员”标示,但Mr1900表示新开通的Live都必须强制加入会员计划,“我身边的人已经没人想讲任何东西了”。
算法推荐动摇了知乎的社区根基
针对这次改版,知乎的官方说明是“我们对知乎 App 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和调整——强化「人的元素」,加深知友们对内容创作者的感知和认识,增强彼此之间的连接“。
之所以回归“以人为中心”,是因为过去两年知乎在“算法推荐”的迷途已经走了太远,首页三个tag中,以算法推荐为主的“热榜”和“推荐”占了两个页面,正如知乎用户陈章鱼所说“知乎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在传统的人关注人的内容模式,和机器推荐的内容模式之下,摇摆不定。”
为了用户下沉(用周源的话说是“用户拓展”),知乎不得不降低使用门槛,除了神似微博热搜,被娱乐八卦和网络热点霸榜的“热榜”,算法推荐也是为了降低新手门槛,向被头条和抖音培养的用户习惯妥协。
“头条化”是所有内容平台都逃脱不了的趋势。微博为了用户下沉也在降低关注推荐的权重,向算法推荐倾斜。
问题在于微博真正以人为中心,算法只会根据粉丝与博主的互动频次来调整信息流顺序,粉丝“失联”的情况并不严重。微博的社交传播链条和粉丝头条、转发抽奖等流量机制,也使得“吸粉”并不难。知乎大V的粉丝基础本来就不甚牢固,算法主导之后,连仅有的社交激励也变得越发稀薄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5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