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售处方药政策“过山车”太刺激,被曝光企业称我们很想被监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9年6月中下旬的一天,北京新云南皇冠假日酒店的二层宴会厅里,一场主题为“处方药零售改革与发展”的研讨会正在进行。
在两位学界专家“送温暖”般的发言之后,作为来自线上、线下的医药零售企业代表发言,均提到了网络处方药的这一话题。企业认为,网售处方药是民心所向,亟待国家新政出台,但需规范管理,严格监管。
“我们希望政府提要求,无论什么环节,我们都能很高标准地满足,最怕的就是没要求。”一位与会代表表示。
由于事关用药安全,国家相关部门对处方药能否在网上销售一事,态度向来飘忽,政策多有反复。尤其是过去五年,一部《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下文称《办法》)三次发布征求意见稿,从2014年允许处方药网售,到2017年明文禁止,再到2018年网传的版本流出,虽允许药品零售企业通过网络销售处方药,但加上了“必须和医疗机构电子处方信息连通”的条件。
“可以设标准,谁满足谁来干,但千万不要一刀切,除了禁止,就是允许。”全程参与2018版政策制定的一位人士向八点健闻表示。尽管最终版本还在调整当中,尚未出台,但不少参与那场研讨会的业界人士均抱有较大期望。
但没想到的是,剧情反转如此之快。仅仅6天之后,17家医药电商被人民网点名批评,涉及处方上传审核形同虚设,电子处方没有药师签字,毒性药品不做限量销售,满额送减大搞促销等诸多问题,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微医等行业龙头赫然在列。
报道中提到,一名记者在一家电商平台上选择了一家名为“百康药房”的药店,并用宠物狗照片作为处方上传,成功买到了处方药——秋水仙碱片。这种被纳入医保甲类的西药,主治痛风性关节炎,过量服用后会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就在去年,江西和上海先后发生过两起量服用秋水仙碱片致死的案例,巧合的是,在这两起案件中,死者都是从网上购买获得了这种片剂。
事件曝光后,八点健闻第一时间联系了被点名的一位企业负责人,恰好,他也参加了六月下旬那场“充满希望”的研讨会。他表达出了不同于6天前的焦虑,“最大的担心是政策的转向。人民网的这个报道覆盖率很大,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有可能是他第一次接触这个事,那他对这个行业,这个事物的第一印象就非常不好,这或许会直接影响到监管层的决定。”
被点名的企业大多不愿发声
这次被人民网点名的17家企业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丁香医生、平安好医生、微医、1药网、健客网同属一类,相比于“医药电商”的定义,它们更接近于互联网诊疗平台,并且都有互联网医院牌照。通俗讲,这些平台是看病为主,配药只是辅助手段,目的是形成医疗闭环。
以微医为例,患者通过App与医生进行问诊,充分沟通后医生将根据用户症状开具处方。提交处方后,由后台审方团队进行审核,通过后用户方可缴费,由第三方合作企业核准配送药品;审方不通过时,需医生修改处方,三次修改不通过即系统判断直接结束问诊,用户无法购药。
按理说,这类平台有严格的流程把控,医生和药师队伍也算专业,不太可能出现曝光中的问题。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5家通过上传宠物狗照片就通过审核的平台中,就有丁香医生、平安好医生和健客3家在列。一位在微医任职的人士告诉记者,“估计是处方审核机制没有建好,像我们这样的平台,人工审核都有好几道,理论上不会出现这类问题。”
而除此以外的12家企业,则是医药电商B2C平台。对于这类企业来说,虽然也形成了处方审核和药品销售的闭环。但对于他们来说,卖药才是目的,电子处方是为了卖药不得不做的流程设计,所以审方乱象较为普遍。
以阿里旗下的天猫医药馆为例,记者在一家名为“德胜大药房”的店铺里,以“扁桃体发炎”为由,发起购买了一盒40粒装的阿莫西林胶囊,售价18元。按照提示,在提交订单后的一小时内,会有旺旺或者电话和记者沟通,并在确认订单后由药房配送,且强调为当面交货,线下付款。可就在记者提交完订单后,系统立即通过旺旺发来了一张电子处方单,上面显示开方医院为“鼎康慈桦互联网医院”,并且有医师签名,临床诊断为“扁桃体发炎”。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任何人向记者确认病情。
图片来源@八点健闻
记者随后联系上了阿里健康的相关负责人,他表示暂时不便接受采访。大部分被点名的企业也都表示不便接受采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7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