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创新架构芯片量产!全球首款可重构超低功耗语音AI芯片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
文| 心缘
智东西6月27日消息,最近,脱胎于清华大学微电子所Thinker团队的AI芯片创企清微智能迎来新进展:
全球首款可重构超低功耗语音人工智能(AI)芯片TX210已实现规模化量产,于6月中旬正式交付市场,而此时清微智能距成立还不到1年。
这是一款语音SoC芯片,针对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多种应用场景的智能终端产品开发,工作功耗不超过2mW,语音活动检测(VAD)功耗小于100uW,延时不到10ms。
清微智能,拆开来,就是清华、微电子、人工智能,也就代表了这家公司的定位——专注可重构计算芯片,提供以端侧为基础,并向云侧延伸的芯片产品及解决方案。
其核心技术团队来自清华微电子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电子所),其芯片所采用的架构正是中国芯片技术学术领军者——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教授所带领研发的可重构计算架构。
今日,智东西来到清微智能的办公室,和创始人兼CEO王博深入交流,看这家出身“名门”、即将满1周岁的AI芯片新秀,如何带着清华大学前沿的创新架构踏入产业的大门,如何快速在逐渐火热的AI芯片市场站稳脚跟。
一、谋定而后动,脱胎清华微电子系
清微智能成立于2018年7月,其技术脱胎于清华大学微电子学Thinker团队。
如今的芯片产业,放眼望去,数不胜数的国内外半导体企业高管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和微电子所走出。
而微电子所的灵魂人物——现任清华大学微电子研究所所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教授,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一直深耕于一项核心技术——“软件定义芯片”,即可重构计算芯片技术。
意识到可重构计算架构对于芯片算力提升和功耗降低的巨大优势,2006年,魏少军教授牵头成立了清华大学可重构计算研究团队,而这支团队后来成为清微智能的核心。
2015年,AI复兴,对芯片运算能力产生了远高于传统芯片的要求,这个时候,沉寂了9年的可重构计算因其与AI算法契合的特性,开始重新进入“聚光灯下”。
自2016年起,基于可重构计算架构,魏少军教授团队中的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副系主任尹首一副教授带队设计研发了4款Thinker系列的低功耗终端AI芯片,分别是实验性质的验证芯片Thinker I、人脸识别芯片Thinker II、语音识别芯片Thinker S、语音识别芯片Thinker IM。(AI芯片终极难题被清华大学IC男神解决了!)
这三款芯片的设计方案一问世,就收获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比如Thinker-I首次出现在2017VLSI国际研讨会上时,外界评价它“突破了神经网络计算和访存瓶颈,实现了高能效多模态混合神经网络计算。”
而清微智能CEO王博的本科和硕士均在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通信专业就读,他与清华大学Thinker团队的相识,却来自一段同学缘分。
彼时,王博还在一家云计算方案提供商工作,负责智能硬件产品,他在做一款人脸识别智能门锁时,想要找到合适的芯片,却发现市面上的高通等公司无法满足他们对能耗比等性能的需求。
尹首一副教授的大学同学是王博的高中同学,两人因此结识。
王博得知尹首一副教授在带领Thinker团队做AI芯片,看到其芯片设计方案拥有出色的能耗比,再经过深入了解他们所设计的可重构计算架构的技术,王博对这一架构的扩展性感到认可,觉得这条路线是可行的。
预测到AIoT市场将步入全面爆发期后,2018年7月,王博牵头在北京中关村成立了清微智能公司,将技术产品化,由王博任CEO,尹首一副教授为首席科学家,欧阳鹏博士任CTO和Thinker芯片主架构师。
Thinker团队原本就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尹首一副教授带领一些博士生从事整个架构的设计和优化工作,另一部分是清华以社招形式招进来的专门负责芯片实现的工程师。
清微智能的初始技术团队主要来自Thinker团队中负责实现芯片的工程师们,约一二十人,如今其团队数量已扩展到70多人。团队成员来自清华大学、NVIDIA、Sony等知名高校和企业,在半导体行业具备多年经验。
去年第三季度,清微智能拿到百度战投领投的近亿元天使轮融资,由百度战投、分众传媒、禧筠资本、国隆资本、西子联合控股等联合投资,而新一轮融资计划也将于近期启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7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