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凶猛:杀死我们的,到底是不是寒冬?
自2018年底以来,电商、游戏、共享经济、新零售、直播、硬件、出行、AI等,大规模裁员行业数不胜数。
一个个巨头和独角兽,阿里、腾讯、百度、美团、京东、滴滴、网易、新浪、携程、知乎、摩拜、锤子……陆续加入裁员或人员优化的名单中。
裁员是市场寒冬倒逼的恶果么?如果裁员不是目的是手段,那么在对什么纠错?大规模裁员,是因为系统性疏忽了哪些日常管理细节?不同的阶段,创业者应该如何应对挑战、适应变化?创业九死一生,有没有方法论对抗大规模裁员的宿命?
自2018年底以来,电商、游戏、共享经济、新零售、直播、硬件、出行、AI等,大规模裁员行业数不胜数。
一个个巨头和独角兽,阿里、腾讯、百度、美团、京东、滴滴、网易、新浪、携程、知乎、摩拜、锤子……陆续加入裁员或人员优化的名单中。
近日,蓝驰创投召集了数十位蓝驰家族的创始人,来自消费零售、企业服务、创新医疗、教育、智能硬件等不同赛道,针对裁员展开了线下讨论和分享。
裁员是市场寒冬倒逼的恶果么?
如果裁员不是目的是手段,那么在对什么纠错?
大规模裁员,是因为系统性疏忽了哪些日常管理细节?
不同的阶段,创业者应该如何应对挑战、适应变化?
创业九死一生,有没有方法论对抗大规模裁员的宿命?
创业维艰,初心不改。希望我们今天的分享能够对更多创业者有所启发或帮助。首先,介绍三个“非典型”裁员故事。
亲手裁过人,才是合格的CEO从1400人到21人:四面楚歌开始新项目,两年还清千万级债务
在做现在的项目之前,曾有过另一段创业经历。当年整个行业格局遭遇大规模战斗,在逐渐寡头化的过程中,我们也融到了一笔钱。
但是,准备投资的机构拒绝提供过桥贷款,提出可以拿SPA去银行贷款。就这样,我以个人名义从银行贷了几千万出来。最终,投资人用一个不可能实现的要求作为借口,中止了融资的交割。
虽然很绝望,但很快就缓过来了。随后决定把内部孵化的一个项目独立出来做,之后就是大裁员。全国一千多人,分布在十多个个城市,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砍到一个城市,只剩下20多个人。我的办公室基本上天天被锁,被裁的员工怨气很大。政府怕酿成群体性事件,派出所天天驻点维稳。
所有人都在骂我。银行、员工、供应商……为了给自己打气,就天天看忍者神龟的漫画,告诉自己一定要忍,一定要龟着,大家都不理解你是正常的。
这可能就是我的至暗时刻吧。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终于归还了欠下的贷款。2018年1月,在还完所有欠款后,才和那个项目正式道别,真正放下。
团队是发展的基础:宁可得罪客户,也要干掉影响氛围的高管
以前我的团队中有一个很资深的高管,来自国际500强巨头,负责某个大区市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我们逐渐发现这个人的存在,和公司的创业文化格格不入,甚至会严重干扰整个团队的氛围。所以,我决定请他离开。
作为一个CEO,裁人或裁撤某个团队是家常便饭,但这次我们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一个对我们来说极其重要的大客户来求情。
经过了非常慎重的考虑后,我还是冒着得罪客户的风险请他离开了。我们坚信,团队是一个公司的基础,所以当时是做好了丢掉部分客户的准备。
事实证明,决定是正确的,除了裁撤部分小团队,我们完成对商务团队的全面梳理,并很快迎来了业绩的迅速增长。
在这过程中,我们确实丢失了一些订单。但是团队氛围变坏,远远比丢掉部分客户存在更大的风险。
两次带领团队转型:亲自下场打胜仗,才把裁员规模降到最低
我们在找到现在这个爆发点前,其实是经历了两次转型和试错的,第一次是从社区转型到To B,第二次是转型做To C。这两次转型跟之前做的方向区别都比较大,这期间就涉及到一些裁员。所幸,裁员的规模一直比较小,最多的一次裁掉了几十人。
现在回顾我们做对了什么,才得以控制裁员的规模,可能是因为作为创始人,一直带着团队一起转型,一起提高和迭代。事无巨细,团队最后都干不好的,必须亲自下场干,哪怕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陪伴、带着大家打一场场的胜仗,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裁员最多的那次,裁掉的也仅是很难转型的大客户销售,其他可以转型的岗位,比如产品,哪怕是之前只做过To B类产品的,我们都尽力带着一起顺利转过来了。留下来的老员工,后来也有因为不适应就离开的。但是,留下的很多人,在目前的业务上都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