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攻坚安全300天 背后的反思与妥协 | 风眼前线
出品《风眼》深度报道组 凤凰网科技 凤凰新闻客户端
作者 孙洪 编辑 于浩
在All in 安全300天后,全力以赴专注安全仍然是滴滴今年的关键词。与此同时,滴滴无暇顾及太多营收和市场竞争方面的考虑,因为他们清楚,当下最重要的考验仍在安全。
7月初的下午,北京数字山谷,一直审慎对外的滴滴第一次卸下了穿在身上良久的防护罩,尝试与外界沟通。当天下午,滴滴总裁柳青刚从外地出差赶回来,“我们内部讨论了很长时间,到底要不要做(沟通),我们其实是很忐忑的,包括我本人也是忐忑的,但是话说回来,去年的滴滴是凤凰涅槃的一年,我们希望在哪里摔倒,在哪里爬起来。”
柳青清晰地记得,去年安全检查小组进驻滴滴时,也是在这个房间,滴滴的高管坐在一排,像犯错的孩子一样低着头,抠进肉里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
一个高速前进的独角兽被按下了缓行键,包括滴滴CEO程维和柳青在内的一众高管,甚至每一个滴滴人都开始了反思。有的人反思业务,有的人反思滴滴盲目奔跑时漏掉了什么,而有的人甚至开始为什么加入滴滴。
2018年9月7日,程维发表内部信反思乐清事件,并宣布滴滴将All in安全。自此,安全成了滴滴眼中唯一一个看得见的目标,几乎所有业务都加装了安全“报警器”,增长、盈利、扩张……都在为安全让路。
尽管如此,滴滴的体量所对应的责任,远不止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安全管理手段就可以全部解决。滴滴清楚地知道,安全调整绝非一蹴而就,但真正需要调整到什么程度,没人能说得清,滴滴只能一直盯着安全。
然而,在不断强调安全的同时,滴滴必然要舍弃很多东西,或者做出一定妥协。一方面,原本属于国内互联网领域TMD的独角兽光环已然黯淡,相反得到的是价值不断被质疑;另一方面,国内市场自从2018年9月开始暗流涌动,抢食者一直伺机而动。
面对这一切市场变化,滴滴并非没有感知,但多位滴滴高管在与凤凰网科技交流过程中都坦诚没有什么比眼下的安全更重要,他们清楚这是让滴滴能够健康成长过程中必然要做的反思与妥协,而在此过程中,滴滴仍然需要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
自上而下的反思
“突然经历了去年一年,我们确实认知有一个非常非常大的颠覆。”
柳青回忆了过去一年的经历,颠覆这个词真真切切地影响了很多人。“原来在我们的理念上面,我们有科技的力量,我们招徕了国外国内顶级的工程师,顶级的产品经理,顶级的算法工程师来帮我们解决难题,我们觉得我们找到了方案,但去年连续发生了恶性事件,这给整个滴滴人都是非常非常大的冲击,而且每一个人,和他背后的家庭,父母、兄弟姐妹,都在这个过程里面遭受了非常非常多舆论的批评,大家心里是沉重的。”
直到恶性事件的冲击,才让一直以科技立命的滴滴开始发觉,这个行业跟别的行业不一样,需要的不只是科技手段。“这个行业上来跟别的行业比我们就吃亏了,出行是一个负体验的行业,(购物、外卖)都是正体验,越做越好,我们是负体验,可能是几百年负体验的行业。”柳青表示。
滴滴首席出行安全官侯景雷也有着类似的观点,“滴滴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家高科技的互联网公司,它喜欢用线上的手段去解决一切的安全问题。”侯景雷告诉凤凰网科技,我们曾一度期望用一个月或者三个月的时间,用滴滴的超级算法彻底解决安全问题,我们曾经设想过研发一种核弹级的安全产品,只要一上线,安全问题就不存在了,事实证明这行不通,安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苦功夫笨功夫,它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这家七年的公司,1万多个此前与出行行业不相关的人,他们都想着通过科技改变出行。但直到第六年,他们才意识到,改变出行这个行业,不能只靠技术。
“需要重新给自己再找突破点,然后我们认为这个行业最重要的本质还是服务,所以它是一个科技和服务的行业,一切都是以人为本的,一切都是服务于人,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用原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理念去改变,其实也只能改变一部分,但大量的事情是需要去听取大家的意见。所以,滴滴痛下决心,从自己的世界里面跳出来拥抱公众。”柳青强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8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