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中:多点Dmall为什么要给线下超市“找麻烦”?
撰文丨房煜 虎嗅网主笔
题图丨被采访者提供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十亿消费者(ID:gjgc168),一起研究新消费、新零售的新案例和小趋势。
把一群“开超市的”和互联网公司以及投资经理聚在一起开会,并不容易。不过,与他们同场的还有联合利华、宝洁、可口可乐、百事、雀巢、伊利、思念等近200位品牌商代表。
这三群人,共同出现在了7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多点Dmall诚盟峰会”。第一群人是在全国各地各级市场“开超市的”,是区域零售龙头。他们同时还拥有便利店、百货购物中心多种业态,企业规模在十几亿到数百亿之间。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即使要在零售业里淘金,最新的热土也是近场景的生意,比如社区生鲜;和小业态公司,比如便利店。
超市业态是城镇居民日常生活的万金油,不可或缺,但属于他们的黄金岁月已经渐行渐远。最近家乐福中国把80%股份卖给了苏宁,沃尔玛连续在中国关店,更说明超市业态中,万平米大卖场的好日子到头了。
开超市的人,无人可否认沃尔玛家乐福两大巨头给自己的影响。连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博士也讲到,自己20多年前第一次创业,目标就是成为中国的沃尔玛。
如今“师傅”不行了,而曾经的徒弟却确信自己可以找到一条新路。2014年底,张文中低调的开始第二次创业,2015年他初创立多点Dmall。这一次与第一次创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标杆,没有榜样。因为中国零售业演变路径之复杂,已经让世界零售巨头晕眩。但是张文中有两件事想的很清楚:“坚定不移的拥抱互联网,彻底的迎接商业数字化。”
这两句抽象的思考,今天演变为一串可以分享的数据:经过五年发展,目前,多点已经和60多个中国连锁百强企业和区域龙头超市建立了合作关系,助力零售企业数字化转型。截至2019年6月,多点APP注册用户近7000万,月活超过1200万,已经蝉联QuestMobile、易观、极光大数据等各大生鲜电商排行榜的首位近2年。Trustdata发布的最新《2019年Q1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分析报告》中,多点App的3月MAU位列整体主流电商应用TOP10。
1200万的月活放在互联网公司面前未必值得炫耀,但是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多点不仅是一个APP ,对零售商而言,背后是多点提供的一整套数字零售解决方案——一套自主研发的零售业操作系统Dmall OS,可以解决零售行业选品、营销、运营、履约、供应链的各种痛点。它不仅是面向C端的服务平台,更是面向B端的数字化改造系统。目前超过60个区域零售龙头接入了这场空前的数字化大改造。到了2019年,更大的变化在于越来越多的品牌商开始与多点深度合作,多点开始具备了整合以快消品为核心的上游品牌商资源的能力。
所有这些阶段性战果,都和张文中坚持的两个思考有关。而这两个思考也正是当下经常讨论甚至争议的两个命题:第一,零售业的到家是否比到店更重要?第二,消费者真的不需要大卖场了吗?
我们无意为多点的成绩背书,但是不妨听听多点的努力和张文中博士对这两个命题的思考,这背后是一个零售老兵20多年商业经验与人生经验的大成。
到家与到店 不是博弈
线下大卖场如何做到家服务,几乎可以说是观察新零售提出三年来,实体零售业如何转型的一条主线。目前市场上可以看到的解决方案包括盒马模式,即通过前店后仓 悬挂链的店内作业模式,加上自控的30分钟无差别配送的外送骑手团队,组成一个到家模型的闭环。这一基本思路后来被许多线下门店,特别是大卖场采用。因为大卖场面积太大,商品种类太多,自己做分拣配送难度太大,且分散精力,所以后来又出现了京东到家模式(美团、饿了么与之类似),即在不改变卖场结构(商品结构和陈列结构)的情况下,用第三方平台协同配送。
这两种模式的本质其实没有差别,差别只是履约方式。而这一模式的目标就是,让线下零售门店实现最大的线上订单增量。只不过,盒马模式更强调线下流量的线上转化;而京东到家模式则是专注做增量,门店的存量本来也不是他们所能顾及的。
巧的是,2018年底,在亚布力论坛上,当时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与张文中博士同台对话,曾经谈过这个问题。两人都提到了到店与到家的一体化。不过,侯毅的言辞中更强调了到家模式的“优先级”:“新零售的本质是各个数字化和提供到家模式,我认为不只是我们今天的80后、90后选择了互联网,50后、60后同样也是会选择互联网的购买模式。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到家模式是所有年龄段人们的首选模式,当然他也会去到店,但大部分是到店、到家都支持更有吸引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9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