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真的火了?只不过是网络深柜群体的一次集体诈尸而已
首先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叫火。
米未传媒的一线节目《奇葩说》创下了网综届迄今为止无法超越的影响力,参与节目的辩手上节目之前都是无人知晓的素人,你去看一下他们现在的微博粉丝量——马薇薇460万、肖骁364万、颜如晶303万、范湉湉286万——这些从零到几百万的粉丝增量是节目带给他们的。而我们评价一个内容产品的热度,这些沉淀下来的数据最有说服力吧?
再来看一下米未传媒的二线节目《奇葩大会》,也是捧出来一大把网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臧鸿飞,粉丝487万。当然臧鸿飞不是光上了这个节目,《奇葩说》他也上了,笑果的《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他也都上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是唯一一个把这四个节目全上了的男人,可以说身体非常好了。
不过《奇葩大会》后来没有做第三季,倒不是因为这个节目不火,很可能是招商方向跟《奇葩说》过于雷同,有点左手打右手的感觉。于是乎,米未就开发了《乐队的夏天》这个实验性的IP,从公司战略层面来说肯定也是个二线节目。
彭磊自己说,上这个节目是想涨粉。
从结果上来看,上这个节目的乐队基本都涨粉了。彭磊自己依然是粉丝最多的,20万左右。然而你把这帮人的微博粉丝数全加起来,依然不到臧鸿飞的一个零头。差距吓人不吓人?
难道朋友圈里的疯狂刷屏都是幻觉吗?
当然不是啦。你会被刷屏,因为你本来就在这个圈子里,我会被刷屏,因为我认识你们啊。身边很多朋友因为这个节目吵得不可开交,但就像大张伟所说的,乐队得出圈。吵来吵去不就是争论要不要出圈,以及怎么出圈吗?
那你觉得乐队出圈了吗?
节目里反复提到,90年代是中国摇滚的黄金年代,你看大家说起那个时候都羡慕得流口水。他们说的没错,实际上即便《乐队的夏天》比现在再火几倍,这些独立音乐人的影响力也远远比不上当年那一批摇滚老炮。
问题是,为什么呢?
我看过很多媒体文章和乐评人的观点,找了一堆乱七八糟的理由,无非就是怨天怨地怨社会。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这些陈词滥调我实在是听烦了,我得告诉你们真相是什么,写点有用的给你们。
首先请回答我一个问题:你记得90年代中国人开什么汽车吗?80后的朋友应该还有一些儿时的印象,当时路上行驶的汽车种类很少,轿车基本只有桑塔纳和富康。桑塔纳是德国大众的车型,富康实际上是拿法国雪铁龙的一个车型改的,包括一汽啊、上汽啊、长安啊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合资企业。当然路面上最多的还是形形色色的面包车,虽然现在看来很破,但也是引进车型,应该是日本的丰田铃木一类。纯粹的国产车不存在的,我们没有那个能力去制造。当然,那个年代纯粹的进口车也是很罕见的,只有特权阶级才能拥有。
好的,说完汽车,你再去回忆90年代,是不是你吃的食品,穿的衣服,用的东西,每一个你能记起来的品牌,大致上都符合汽车行业的情况?
也就是说,既不是纯国产的;
也没有纯进口的;
都是引起国外的生产技术,进行本土化制造的。
好的,请记住这三原则。我要告诉你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本质上跟制造业没有什么区别。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经历过一个极端闭塞的年代,整个国家被折腾得奄奄一息。以至于到改革开放的时候,不管哪一个领域都是从零开始。
说回我们的音乐,当人们不再听样板戏的时候,并不是一瞬间就被各种各样优质的音乐填满了耳朵。外国的音乐,不管是日本的还是欧美的都还没有进来。港台音乐离我们比较近,但是商业运作还远没有起来。
那么这个时候恰好就是“引进产品本土化”最容易占领市场的时机。你不需要比进口的好,你只要比纯国产的好就可以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张蔷,她在80年代火遍大江南北的迪斯科舞曲其实就是把外国歌重新唱了一遍,那时候也没人管版权是怎么回事。
实际上,那个年代只要谁有特殊的渠道可以听到一些国外的音乐,都可以改编成自己的歌,并且很容易就火起来。所以你再回头去看,中国摇滚第一人也不是崔健啊,而是林彪的儿子林立果。道理也很简单,全中国只有他一个人能听到美国的音乐啊。
到了崔健这里,他没有直接唱外国歌,而是把吉他弹奏和一些民歌唱法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摇滚乐”,它跟我们现在理解的乐队形式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到了90年代,中国乐手的演奏水平开始趋于成熟,乐队的表演形式也更加完整了。哎,其实就是进出口贸易开始发展,更容易买到乐器、找到乐谱了。所以说魔岩三杰虽然很厉害,但毕竟汽车领域也有桑塔纳、富康和捷达这样的“黄金三巨头”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69655.html
- 上一篇:半导体顶级技术被中国公司窃取?荷兰否认
- 下一篇:盛大游戏告别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