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当前无人便利店的七大误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汤军
近期很多朋友转发媒体与舆论对无人店衰败的文章。作为曾经梦想用物联网等技术改变传统零售业的跨界老兵,我很柔情地回了一句“很想和你再去吹吹风”,因为我们的前行路上风太多,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也可能在风口上吹得摔死。任何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应该是静水潜流,任何的狂热追捧与棒喝都会脱离事物的本质。
无人零售或者叫智慧零售,是零售业数字化变革的起点。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所谓的“黑科技”,针对传统零售业的成本、效率、体验等关键痛点,对零售业态以及零售内部全链路进行变革,方向绝对正确,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是谁在雾里看花?
一颗完美的初心,一开始就撞入误区。
2016年10月杭州云栖大会,“未来没有电子商务,只有新零售”。新零售概念诞生,后续又有智慧零售,零售第四次革命等。
2016年12月,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推出Amazon Go无人便利店,在全球引发对无人店的高度关注。
2017年7月淘宝造物节上,作为马云对“新零售”给出的实体定义之一的无人超市“淘咖啡”亮相,几天之后便昙花一现。作为一个概念,淘咖啡离商用相差甚远,实际上阿里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开出一家无人商店。
一场轰轰烈烈的新零售运动全国席卷而来。
首先是无人货架。2017年不到一年的时间,无人货架行业便吸引了近60家玩家与30多亿元的资本入场,其中不乏带有光环的明星团队与明星机构。最终因为供应链效率(成本)与高损耗(含道德损耗)顽症,绝大部分玩家在风口下摔死。生命中岂能承受之轻?红颜薄命。无人货架成为了最短命的风口项目。
无人货架作为办公消费场景的流量入口,在当下互联网线上流量高昂的时代,的确是完美的线下场景。但是快消零售的本质,对商家而言就是效率(坪效、人效、商品周转效率等)。无人货架的供应与补货效率低下,给消费者带来的是没有“鲜度”的感觉,失去“复购”的欲望。
从运营角度看,无人货架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中台管理系统,缺乏对过程损耗管控,缺乏对人性的“放纵”管理,特别是对配送人员的内盗管理,没有任何可行的手段,爆出损耗率高达70%的结果。一场靠“人性自觉”的消费场景,最终是乌托邦的幻想。
无人货架天然的弊端,催发了另外一个行业---智能售卖柜。相比之下,智能售卖机在减少货损、食品安全存储等方面有比较优势,特别是在腾讯、阿里疯狂抢占线下支付入口上,各种自动售货机市场也是如火如荼。各路创业者也开始涌入这个赛道。物联网流派( RFID 技术),智能硬件流派(重力感应,机械臂),人工智能(机器视觉)三大流派粉墨登场。
一些创业者打几个柜子,装一点人工智能的技术就是开始获得融资。创业者的浮躁,面向VC(风险投资机构),而不是面向消费者(C),注定行不了万里路。最终由于各种技术的不成熟性以及设备成本问题,市场规模仍然没有起来。
但是,不可否认,自动贩卖柜作为零售线下渠道覆盖的终端节点,是城市便民服务不可缺少的补充。2018年中国自动贩卖柜突破30万台(含传统贩卖柜)。智能贩卖柜一方面要持续降低部署成本(含设备成本),另外一方面要增加与客户的互动性,专心做好产品,未来空间是可观的。如下图:
除此外,笔者重点谈谈另外一场“飓风”: 无人便利店。“无人便利店不是下一个风口,而是下N个风口”。
自2017年马云淘咖啡无人便利店的概念以及其名人效应,再一次给创业者与资本打了一剂强心针。各地的创业者蜂拥而至,大部分是来自跨界的互联网科技界,很多可能根本不懂零售的本质。最后的结果,无人便利店刚发芽就遭遇凄风冷雨。诚然,无人便利店打响了中国传统便利店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第一枪;但是,当下许多无人便利店却步入迷雾,亟需拨云见日。
二、无人便利店的七大误区
1. 无人便利店≠无处不在(场景论)
新零售的核心是人、货、场的关系管理。移动互联网让消费突破了时间和场景的限制,5G 物联网时代更是让信息随心所至,所见即所得,消费愈发碎片化、场景化。未来零售更多地是场景零售。无人便利店更是如此。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