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在真无线降噪耳机领域称王?索尼WF1000XM3评测 | 钛极客
索尼WF1000XM3
前两天索尼正式推出了WF1000XM3这款产品,作为一款蓝牙真无线降噪耳机,续航、抗干扰、佩戴、音质,相信这些都是大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这两天钛媒体来到位于日本东京的索尼音频总部,现场对这款产品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体验。
其间涉及的场景比较多,包括静态佩戴、操作体验以及复杂街道下的降噪、连接稳定性表现,另外,我此次体验的大多数时间采用了市售版,会更具有参考价值。
延续1000X系列设计,黑金双色可选
左WF1000XM3,右AirPods
索尼WF1000XM3的外观相较于此前推出的其他真无线耳机(比如:SP系列)产品有着明显的区别,配色方面则与头戴式WH1000X系列完全相同,提供了黑金和金银两种选择,整体风格更加偏向商务。
充电盒和耳机本体的体积在我接触过的真无线耳机当中是最大的,如果之前是Airpods用户,这种体积的增加感觉会更加明显,在体验当中,如果在单独口袋收纳没有问题,如果和其他物品放置在一起则会显得略占地方。
底部为充电接口
耳机盒的充电接口位于底部,采用了Type-C接口,并且在底部设计了非常大的弧度,我猜测这个设计是为了减小收纳负担,但是这样的设计也带来了一些小问题。比如它的摆放只能有侧躺或者倒置两种方式,无法竖置摆放。
充电盒细节
充电盒的开口位于顶部,在开启约75°后会感受到阶段性阻尼感,角度近一步增大后会有固定,盒盖不会再开启时自己关上,这个小细节设计的还是不错的。
盒盖的最大开合角度在115°左右,即便WF1000XM3的耳机腔体较大,依然不会产生擦碰的情况。
在耳机充电盒的开口处还设计有红色指示灯,它会在耳机盒充电和开启时保持常亮,耳机盒充电完成后熄灭。
初体验:十足的“工业设计范儿”
还有黑色的版本
对于索尼WF1000XM3的早期体验是在索尼官方提供的场地当中进行的,分别摸过了银色和黑色的两个版本。
从视觉上来说,索尼沿用多年的黑色设计真的让我感觉有些审美疲劳了,在与工程师的交流当中,大家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工程师给出的答复是:“1000X系列产品更倾向于打造全场景偏商务、高端质感的配色。”
初次佩戴一定要调整为适合的耳机套
除了颜色之外,这款产品从内到外实际上都在散发这种偏向于理性的“工业设计范儿”,耳机的腔体体积较大,无论是外侧的触摸区域还是内侧的佩戴监测传感器,都没有做特殊的隐藏设计,用于降噪的拾音麦克风也位于外侧面板上。
初次佩戴时,长导管和腔体部分的凸起,都让我想起了IER-Z1R,建议大家一定要先选择合适自己的耳机套再进行长时间的佩戴。
耳机主体的体积较大
较大的腔体内部,索尼塞入了很多黑科技,比如全新的QN1e降噪芯片,蓝牙5.0芯片以及新设计的环形天线等等,在这一点上它的设计依旧是“功能为先”的理念。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这颗QN1e的芯片,同为1000X系列产品的WH1000XM3,在加入QN1芯片之后,降噪性能和响应速度确实得到了提升,所以我对这颗芯片也是有很高的期望的。
APP截图
在人为制造的噪声环境下(用音箱播放低频噪声),索尼WF1000XM3的降噪效果比较明显,同时在观看电影时音画同步的表现非常不错,基本上感受不到延迟,但是在极限环境中(音游体验)的表现则需要等待后面的详细测试。
同时,在室内的情况下(同时有约10个真无线耳机在使用)连接的稳定性表现令人满意。
深度体验:触控操作、6小时续航
涩谷街道
真无线耳机的抗干扰能力也一直是被消费者所诟病的地方之一,为了测试索尼WF1000XM3的抗干扰能力,我特意来到了东京的涩谷区域,这里的人流量十分密集,同时面临的无线环境以及干扰想比室内要更多一些。
无线设备较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