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穷”得连垃圾都要进口了
文 | 付一夫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当无数上海人被“你是什么垃圾”的灵魂拷问搞得晕头转向之时,在地球的另一个角落里,有两个神奇的国家正在为垃圾不够用而发愁,甚至彼此之间还频频上演“垃圾争夺战”。
其中一个是瑞典,这在最近的热文《瑞典的垃圾已经不够用了》中已有所体现,不再赘述,本文我们重点讨论另一个国家——挪威。
1
一提到挪威,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挪威的森林”,于文艺青年而言,是村上春树笔下的娓娓道来,对摇滚青年来说,则是披头士和伍佰歌声中的荡气回肠。
这个身居北欧、人口只有500多万的小国,连续多年被联合国评为最宜居的国家。除了风景宜人与气候温和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个国家实在太干净了。
相信去过挪威的人都能真切地感知到,想要找到随手乱丢的垃圾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哪怕是一个废弃的塑料袋或者矿泉水瓶。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挪威人绝佳的环保意识,尤其是在垃圾分类方面,挪威的实践堪称全世界的典范,而这也造就了整个国家的清洁与美丽。
走在挪威任何一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上,随处可见的是并排摆放、至少三只的垃圾桶,分别用来回收不同类型的垃圾,包括可回收纸品类、塑料类和不可回收生活用品类。人们需要做的,是把生活垃圾分门别类地装进不同颜色的塑料袋里收集起来,比如食物垃圾对应绿色塑料袋,塑料垃圾对应蓝色塑料袋等等,而装垃圾的袋子是由市政机构免费提供的。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垃圾处理厂的分拣效率,也显著降低了垃圾处理上的各种成本。
至于灯泡、灯管、电池等需要特殊处理的垃圾,人们同样可以找到专门的垃圾箱进行投放,从而有效避免了有害物质污染当地的土壤和水源。
此外,针对塑料瓶、易拉罐等垃圾,如果不想丢弃,还可以拿到自动回收的机器处去换钱。这些机器几乎在挪威的每一个超市里都能找到,而居民在购物之时,顺便就把垃圾回收的事情做完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事情几乎都是民众自发完成的,完全不需要行政力量的干预或强制,这也侧面反映出挪威人环保意识的深入骨髓。
事实上,挪威人早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在接受学校的垃圾分类教育,老师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垃圾分类知识及技能。比如,学校给每个学生发放专门指导垃圾分类的书,如果学生对有些垃圾所属的类别不甚清晰,查询书籍即可找到答案;再如,学校每周会给学生发放六种垃圾袋,鼓励他们在家里帮助父母完成垃圾分类……
正所谓“垃圾分类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其结果便是挪威人从小就知道什么时间该扔什么垃圾,哪怕是学校里各种大型活动或者集体外出游玩结束之后,现场都找不到任何垃圾。而教育的力量也间接成就了挪威“最宜居国家”的地位。
2
除了垃圾分类做得好,挪威更“神奇”的地方是,他们居然会觉得垃圾不够用。
前些年,《纽约时报》曾报道过一则消息,称“拥有140万人口的挪威首都奥斯陆,目前面临垃圾匮乏问题,除英国、爱尔兰、瑞典外,还将考虑从美国进口垃圾”。
与此同时,挪威还因为争夺垃圾而频频炮轰瑞典,用“倾销”一词来诠释他们对于垃圾的“不正当竞争”,还抱怨瑞典的做法阻碍了自己的发展。
见过抢钱的,见过抢房的,请问谁见过抢垃圾的?真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难道是挪威太穷了吗?恰恰相反,挪威非但不穷,还是闻名世界的富裕国家,2018年挪威的人均GDP超过8万美元,比美国的人均GDP还要高出将近2万美元,更是中国的8倍有余;此外,由于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储备,挪威还位居世界十大油气出口国的行列之中。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富得流油”的国家,却居安思危地拒绝坐吃山空——他们发现了蕴藏在垃圾中的巨大潜力,认定了垃圾是永不枯竭的“城市矿藏”和“放错地方的资源”,同时大力发展能源科技和循环经济,积极推动城市垃圾的循环再利用。
于是,民众的日常供电与生活供暖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源自垃圾的变废为宝,对于“用垃圾烧热的水来淋浴”之类的剧情,挪威也早已见怪不怪。
不过这样也有“小烦恼”,那就是挪威对于垃圾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有数据显示,整个北欧每年大约会生产1.5亿吨的垃圾,而挪威对于垃圾的需求已经达到每年7亿吨以上,换言之,整个北欧土地上一年产出的所有垃圾,也就只够挪威用三个月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