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看,微信公号的红旗还能抗多久?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邢书博
信息传播也遵循一定鄙视链,但互联网让这个鄙视链更短一些。
写学术专著的瞧不起写杂志的,日报瞧不起晚报,纸媒瞧不起网媒,门户瞧不起微信微博文章,微信微博瞧不起今日头条,今日头条瞧不起趣头条,然后他们共同瞧不起抖音和快手,即便后者比他们更有群众基础和商业价值。
以色列历史学家由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中提到一个概念,即作为一个物种的群体在进化中的成功(主要是指基因的拷贝数量),并不能够带来个体的幸福。
书中他举了肉鸡和奶牛的例子。肉鸡在自然环境下的寿命是7年,但人工饲养环境下长到三五个月就会被宰杀。奶牛的世界更为残酷。众所周知,哺乳动物只有产仔才能产奶。饲养主们通过不断让奶牛产仔,然后杀掉幼仔,再让母牛怀孕的做法,使得奶牛能够满足工业生产永不间断的需要。
信息碎片化时代,个体没有自由
人类从动物进化到文明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个体的悲歌。饮食方面,在农业社会之前,人类的食谱中有几十万种动植物。由于当时人口较少,基本不会遇到饥荒。即使某种动植物数量稀少,换一种吃就是了。但是自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的主食只有小麦玉米土豆和稻米,一旦遇到天灾人祸,粮食减产,人类就会面临饥荒,这个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解决。
原始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是65岁,且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活的焦虑。反而在他们留下的岩画中,历史学家发现他们除了填饱肚子,基本都是夜夜笙歌,载歌载舞。但进入农业时代,人类的寿命只有35岁。而现在,全球平均寿命刚过70岁,但伴随着污染疾病和心理和社会压力,绝大部分人都活的很累。
工作时间方面,在原始社会,人类通常每天只工作两三个小时,主要从事采集而非狩猎,吃饱了就回去。农业时代,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过五六个小时。进入工业时代,八小时工作制已经有些反人类的,但这个制度也是美国的煤矿工人顶着洛克菲勒的机枪队为我们争取来的。
而现在,北京的西二旗和深圳的南山的程序员工程师们还在探讨“996”甚至是“911”的合理性,真是给祖先丢脸。
人类让渡了个体的自由、幸福和健康,换来的是整个人类群体从原先非洲草原上的几百万光屁股猴子,繁衍成现在近70亿人口,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
相应的,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也空前扩大,以至于渐渐逼近人类的生理极限。这个极限甚至于到了产生劳资纠纷的程度。革命老区法国的工人们最近上街反对资本家在他们休息时间聊工作,并且一些地区已经通过立法保障劳动者的“不接消息”权。
造成这个矛盾的原因除了信息过载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技术的发展让生活节奏变得更快更碎片化,但却打破了人类这个群体用几十万年时间才养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
“永远在线”
在PC时代,人类的信息获取方式还只是在电脑前主动搜索,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是分开的,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们发明了一种叫做“推送”的概念。
这个概念抹平了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让你在凌晨两点也能收到工作群里的消息。惊喜不惊喜,开心不开心?
有个案例可以证明:PC时代,无论MSN还是QQ,都有一个看到好友离线还是在线的功能。但是到了微信时代,这个功能却被取消了。张小龙的回答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好友是永远在线的,没必要再增加这个功能。
这和邮箱等通讯工具的理念如出一辙。
实际上,张小龙在进入腾讯之前,做了一个中国最好的邮件客户端,foxmail。目前微信的主要功能其实在foxmail时代就已经初见端倪.比如微信聊天页就是邮件列表,微信公众号就是邮箱的Rss订阅栏,微信的通讯录,在邮箱里也叫通讯录。
邮箱作为互联网最早的通讯服务之一,早在移动互联网早期就已经大规模应用在功能机里了。早期电话短信极为昂贵,人们便使用只用流量服务的电子邮箱替代短信,把本来异步通讯的email生生用成了同步收发的短信。至今你在一些日剧或者韩剧中都会发现,当一个少年打算要一位少女联系方式时,要的是电子邮箱而不是手机号。
但电子邮箱的延迟问题一直没有解决,直到有了黑莓的电子邮件推送功能,才真正实现了像发短信发微信一样的永远在线。
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当时由于海量电话和短信阻断了整个通讯网路,只有黑莓依赖自己的服务器和流量服务,反而畅通无阻,为救援和消息传递留下了宝贵的信息通道,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但是由于政策和文化习惯的原因,电子邮件一直在中国没火起来。一个原因是早期的QQ其实做的还不错。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