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再提跨境支付“牌照合规”:无证经营还能持续多久?
文|十字财经,作者|李意安
随着监管对于“无牌经营”管控的持续趋严,跨境支付市场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
近日,央行支付结算司召集银联、网联两大清算组织及部分支付机构召开了一场跨境业务研讨会,再次重申了跨境业务持牌经营的重要性:“凡是没有取得监管许可而为中国境内居民提供跨境支付结算服务的,都属于跨境无证经营”,与此同时,强调“境内机构6个月内必须停止与无证跨境机构进行合作”。
而此前不久,今年4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已下发了《 支付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办法》,对“支付业务合法资质”进行了强调。
5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在2019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发声称,金融开放不等于没有监管,金融必须持牌经营,而金融牌照必须有国界。获得外国的牌照但没有在中国拿到牌照,不能通过数字平台给中国投资者、消费者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
两大监管主体先后发声直指跨境支付无证经营,引发行业震动。一时之间,山雨欲来。
跨境支付行业的各路玩家有人欢喜有人愁,对于已经取得相关牌照资质的支付机构固然是利好,但对于PayPal、Payoneer等国际支付机构及PingPong、空中云汇等仅在境外持牌的收款公司,则都面临着“无证经营”的尴尬局面。
“牌照”已成为市场玩家去留的重要依据。
复盘监管逻辑
2015年前后,伴随着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跨境支付迎来了高速增长期。
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公布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跨境互联网交易金额超过4900亿元,比2017年增长55.0%。今后五年跨境支付规模还将保持年化逾50%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20年,行业规模将超万亿。
而伴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跨境支付也早已蓝海不再,竞争渐趋白热。今年上半年,空中云汇、Skyee等跨境支付机构都先后打出了零费率的竞争策略,开始抢夺市场。而随着市场规模的壮大和竞争的白热化,监管对于市场风险警惕性也在不断提升,其中,“持牌”成为了合规最重要的一条基础警戒线。
关于跨境业务,从时间线上复盘国家外汇管理局及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几份重要文件:
201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 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允许“支付机构办理‘贸易外汇收支企业名录’登记后试点开办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而申请登记的首要条件即为“具有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许可业务范围应包括互联网支付”。
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整治工作的通知》(简称“银办发217号文”)下发。
201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18〕第7号》(简称“7号文”),放开了外商投资支付机构准入限制,允许外资申请支付牌照,让众多灰色地带的“无牌者”看到了希望。然而,并非任何外资机构都可以申牌。“7号文”明确规定,要想申牌,必须在中国境内有商业存在,同时还要在支付业务设施、信息存储等方面满足监管要求。
2019年,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了《 支付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办法》。该办法第二章“登记管理”第十条“支付机构申请办理名录登记应具备的条件”中,首个条件即为“具有相关支付业务合法资质”。该办法下发不久,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孙天琦即公开表态,境外平台为中国投资者提供跨境金融服务应“持牌经营”,“有外国牌照,没有在中国拿到牌照,不能通过数字平台给中国投资者、消费者提供相关的金融服务”。
监管对于牌照的严格要求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
首先,有无牌照都能开展业务会在相当程度上导致监管套利的问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一位不愿具名的市场人士表示,在跨境支付市场,非持牌机构由于不受监管约束,竞争手段“尺度更大”,牟利空间远胜持牌机构。
事实上,在眼下跨境支付日渐攀升的交易体量中,相当一部分交易额是由无证经营者“贡献”的,这部分监管“无人区”倘若爆发风险,可能对整个跨境支付市场带来系统性冲击。这是监管重锤出击无证经营的重要原因。
以备付金为例,今年1月14日,所有第三方支付机构全面实现了“断直连”和“备付金100%集中交存”。然而,无证经营者庞大的备付金(这是属于所有客户的资金)却仍旧处于监管盲区。一旦出现挪用、跑路等恶性事件,将直接威胁到跨境电商卖家在Amazon、eBay、Wish等电商平台上辛苦赚取的货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