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一家“毒”大:毒APP为何火出天际?
文| 张雅坤
来源| Dolphin海豚智库
前有“割肾”买最新iPhone,后有千金难求限量款AJ。随着主流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潮流文化在80、90后中迅速崛起。虽然现阶段国内尚未出现成熟的运动潮流电商平台,但就目前来说,毒app的亮眼表现可以称得上是一匹黑马。
早期的毒APP是虎扑在2015年孵化的一个纯社区形态的产品,其核心服务仅在于“球鞋鉴定”。彼时已经有人开始炒鞋,天价球鞋市场的出现使得毒意识到,男性市场同样可以产生巨大的收益。
由于男性天生笃信专业度和性价比,且大部分时候有明确的购买指向性,因此,垂直细分领域的专业度是刺激男性购买力的关键因素。毒抓住这点,依托虎扑的名声,以“球鞋”这一单点迅速打透潮牌市场,规模和名气在同类app中以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
得益于长期在球鞋这一垂直细分领域的耕耘以及鉴定球鞋这一专业型服务,上线两年的毒终于在2018年下半年迎来了飞速发展。
数据来源:艾瑞数据
艾瑞数据显示,毒app的月独立设备数在2018年下半年开始迅速增加,来自七麦数据的资料也显示,其下载量从去年7月开始有明显的增长,后半年日下载量稳定在5w以上,双十一当日更是达到22w的巅峰。
图片来源:七麦数据
此外其2018 年GMV 超百亿元,估计2019年将为数百亿元。今年4月29日,毒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为DST。据相关人士透露,毒本轮融资后估值已达十亿美元,正式开启独角兽之路。
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就迅速成长为独角兽,这样的例子在垂直电商领域可以说是寥寥无几。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促成了如今火出天际的毒?
►生命不息,炒鞋不止:球鞋文化催生庞大需求
毒最初是以球鞋这一单品转型电商平台的,即使在毒app已经扩展潮流品类的今天,球鞋这一品类依旧是毒的主要收入来源。想要理解毒app为何可以凭球鞋迅速出圈,我们需要追本溯源,探讨火爆的球鞋市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除去品牌商的宣传造势,球鞋市场的迅速崛起还与Sneaker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文化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流行于美国,1985年,耐克公司为“篮球之神”迈克尔•乔丹提供的签名鞋款Air Jordan系列将美国的Sneaker文化推向高潮。
随后,Sneaker文化在90年代逐渐辐射欧洲和日韩。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耐克、阿迪等国外运动品牌的门店在国内的渗透率越来越高,作为“文化舶来品”的Sneaker文化也在群众中,尤其是青年人群中逐渐流行。
数据来源:艾瑞数据
不同于现在球鞋市场消费者男女比例均衡的情况,当时球鞋这一市场主要受众为男性。这是因为球鞋的审美更加直观,不必像衣服一样考虑怎么样的色系搭配才是最养眼的,对于彼时正处于青年阶段的80后来说,球鞋的消费是最省事省力的,同时球鞋的logo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而如今潮流消费的主力军90 后,彼时正处于荷尔蒙分泌最旺盛的青春期。作为最广泛流行且最有“异性缘”的运动,篮球在中学生的课余和社交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由于我国大多数中学实行统一校服制,加上东方文化对奇装异服的排斥,球鞋便成为这些青少年唯一可供发挥的穿着。
出生于00年以后的新一代,对于潮流文化的看法不仅没有与前辈们产生代沟,追捧程度更是空前高涨。就这样,随着球鞋文化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对于球鞋、特别是限量款球鞋的需求越来越膨胀。
然而国外运动品牌的本土保护使得很多限量款式的球鞋仅在本国发行,即使在很多品牌开通了线上抽签发售的通道以后,也只有极少数的幸运儿“中奖”,因此许多国内消费者对于心仪的球鞋可以说是“求而不得”。这种现象使得本就不平衡的供需天平愈发倾斜。
在球鞋市场的供需矛盾亟待解决的背景下,以转售为业务模式的毒app华丽上线。
►“C2B2C”模式解决了“求购无门”的窘境
首先我们要清楚,许多款式的球鞋可以在其生命周期内被反复交易。当然,二次交易并不意味着球鞋是二手商品,这也让球鞋交易平台显著区别于二手电商。据业内人士透露,在二级市场,平均一双限量款球鞋的成交次数超过3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