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永生”由不可能变为可能,但人类能承受技术发展过快吗?

07-16 IT文章

“永生”由不可能变为可能,但人类能承受技术发展过快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东方亦落

近日,来自CNBC(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的消息称,美国的两家公司Eyellusion与BASE Hologram计划在2020年推出已故歌星惠特尼·休斯顿的“巡演之旅”,用全息图、激光成像等数字技术让惠特尼·休斯顿于舞台之上“重生”。

关于“复活”和“永生”,是人类一直在追寻的生存状态,徐福东渡、法老在金字塔中永生、“借尸还魂”...,古今中外关于这方面的故事不胜枚举,它们都共同反映了人类对于“生“的渴求。

在如今的数字信息时代,各种技术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一些技术的加持下,“复活”、“永生”也由传闻变为现实,由不可能变为可能。而且从效果来看,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全方位“复活”与“永生”。

照这种趋势来看,人类的永生梦用不了多久就能真正地实现了,没错,就是那种能在地球上活个几百年都不成问题的愿望。可我们也知道,违背自然规律向来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即使技术的发展终究还是会让永生成为现实,那也要循序渐进才可能将出现问题的几率降到最低,而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如不加以遏制,很可能会造成一种尴尬的、甚至是“无可挽回”的局面。

一、全方位的“复活”与“永生”让多种技术“殊途同归”

要说被“复活”的艺术家,惠特尼·休斯顿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2017年5月,视觉特效与虚拟人公司“数字王国”在台北举办了《今日君再来:虚拟人邓丽君音乐奇幻SHOW》。

该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虚拟人技术”,成功让“一代天后”邓丽君于舞台之上“复活”,整合了面部捕捉、动作捕捉与顶级特效技术,并通过5D技术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可以与台上的“邓丽君”互动,让“复活”更加真实。

今年4月1日,有网友采用AI换脸技术“复活”了张国荣,并且还演唱了两首歌曲。据视频制作者称,视频中使用的是自主研发的AI技术,采用“变分自动编码器”,借鉴了Deepfakes的思路,并且优化了合成环节,让人脸融合的效果更为自然。

从以上事例的“复活”效果来看,属于通过AI等技术对逝者的音容笑貌进行了还原,使之重现于世人面前,但就算是这种较为浅层的“复活术”,也足以让人们的情感与思念有所寄托。以上几位艺术家都颇具影响力,也能引发许多人的追思,而这种技术如果能应用于普通人已经逝去的亲朋好友,一样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只是“表层复活”,就引起不小的震动,而现在的技术已经发展到能够让人们的精神和思维也得以保存的地步。

通常,我们会通过文字、照片等缅怀逝去之人。而在AI等技术迅速发展之后,不少公司和机构希望可以给人们提供更为先进的方式,例如会让AI通过深度学习的功能阅读逝者生前的文本数据,赋予AI模仿逝者的措辞、思维的能力,达到与人对话的程度,让生者的悲伤、寂寞与思念更好地得以排遣。

除了复制和模仿,还有企业将逝者的全面资料与AI结合,让“复制品”也有了“自主意识”。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企业家精神开发项目中,有一家名为Eterni.me的创业公司引人注目,该公司开发了一种能让逝者与生者“对话”的AI技术。

这是该公司的在线申请页面,一旦申请成功,平台就会在逝者的“数字遗产”中全方位采集各种信息,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为逝者塑造一个“云端人格”,理论上来说,得到的信息越多,还原度越高。

这项服务不仅能让逝者与生者对话,还能以逝者的风格产生自主行为,比如在社交网站中发布新消息等等,就像是逝者重新被赋予了生命。如今这类平台的数量也在增加,然而申请成功的几率却不高,因为它们多数还在测试阶段。

可这种能够切中人性的服务的“诱惑力”无疑是巨大的,所以有人等不及这些平台开放更多名额,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例如一位名叫James的孝子,在得知父亲身患绝症之后,采集了与父亲相关的大量信息,将它们转化成近10万个单词组成的文本,全部上传到云端,通过AI技术让数据运转。

这样做的结果是,在James的父亲故去之后,“AI父亲”还能与James聊天,回答简单的问题,James在数据中加入作息时间表之后,“AI父亲”就能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即使没有实体,也会让James觉得父亲未曾离去,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安慰。

不过,赋予逝者“实体”并非难事,毕竟现在机器人产业已然崛起。此外,在一些人琢磨如何保存逝者思维时,另一些人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人机合并”了。除了用机械替换部分器官之外,他们也开始在精神层面下功夫。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