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热血与年轻的专属迷茫
从科技底层研发到商业场景革新,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辽阔世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催生出万物互联与万物智能的新图景。只历经了短短十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出海征程已从星星之火变为寻常步伐,在日新月异的全球互联网大图景下,成为中国社会软实力对外扩张和渗透影响的一个具象体现。相比全球紧绷时代的硬实力冲撞,以企业产品与服务为载体的文明输出,则显得更为细水长流,更具韧劲,更加自然从容。
其中,各大国产智能手机厂商出海的号角尤为令人瞩目:头部的四家华米OV从国内杀到海外,大举割据全球市场与供应链。在历经中国品牌的数十载国际化博弈后,人们需要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差异化的模式案例,来观测品牌出海潮汐的起落。在所有头部玩家当中,小米就是这样一个全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品牌。或许我们可以从这个成立仅九年的企业成长过程中,看到中国品牌出海战役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缩影。
小米出海:“中国制造”的一次非典型突围
身在这场不断走出去的大浪潮中,小米虽不是中国企业出海梯队里的第一拨,如今却成长为了一个现象级的独特范本:市场扩张地区多元、海外用户口碑良好,产品生态布局完善。九岁的小米用了四年时间,在中国品牌国际化进程的群像图中,逐步描绘出了一个独具辨识度的出海案例,行走脚步轻盈却不单薄,稳扎稳打地沉淀在了全球多元社会的普通生活里。
在此之前,中国品牌的出海形象,大多或厚重木讷,或面目模糊,品牌力很难下沉到海外普通消费者端,更无法形成具象有感且富有辨识度的品牌沟通。在不具备差异化优势和鲜明品牌形象的情况下,中国厂商早期的“走出去”,更多的是比拼同质化的廉价快速,或比拼以国资为导向布局的体量优势。寻找品牌突围的新模式,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征程而言显得尤为关键。
除了理想主义层面的出海探索,布局国际看向海的彼端,对中国科技互联网企业而言同样具有急迫的现实意义。
《新摘商业评论》指出,与二十年前的商业环境相比,如今中国互联网对用户流量的抢夺更为迫切,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严峻的流量红利触顶现状:移动互联网用户比率已经达90%,曾经的竞争格局已从蓝海染为红海,线上线下流量增速都在递减,获客成本与日俱增,经济上行压力胶着,各家可供增长的国内市场潜力都在被一再被压缩。
回顾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短短十年出海路,从庞杂琐碎无人关注的互联网工具、游戏、电商开启试水型第一阶段,到资本大举收购与新锐科技产品渗入的成熟型第二阶段,再到IoT、AI、和5G等前端技术浪潮的引领型第三阶段,中国科技玩家们不断整合资本+技术+人才+产品的综合竞争力,调整出海的脚步,在全球市场格局中走向更为复杂多元、深耕细作与研发前置的方向。
故事的A面是唯快不破的效率。年轻的小米赶上了其中的第二阶段,并迅速成为了其中的代表,现已加足马力驶向第三阶段。
而全面升级出征第三阶段的理由很简单。用小米的话说,既要用感动人心的厚道价格和用户交朋友,以此扩充全球流量基本盘,也需要新的高端旗舰产品支撑技术亮点和盈利空间扩展的想象力。
基于此,2019年的小米在巴塞罗那MWC大会上抢先官宣了5G手机发布,并将品牌战略正式更替为“智能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寄期望用智能家居的全面布局,打通万物连接的IoT+AI+5G新生态。
Canalys数据显示,小米2019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机海外市场出货量比重已占据整体出货量的62.2%,其中在印度市场尤其体现出了持续领先的高光表现。回顾出海路,从最初试水、谋兵布阵再到实实在在扎根海外,现在的小米,已抢先其他中国品牌半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级市场玩家。
与此同时,在刚刚发布的2019全球BrandZ品牌价值排行中,小米以198.05亿美元的品牌价值第一次跻身榜单,成为了十五个中国品牌中的一员。面对这样一份不错的成绩单,小米国际业务负责人王翔却显得颇为平静,他对此表示:“只要坚持做感动人心的好产品,放眼90多个国家,小米这个名字永远莫愁前路无知己。”
故事的B面是此起彼伏的质疑。资本市场一天都不能缺少新故事来刺激关注和股价。抛开已不再令人感到新鲜的舞台掌声之外,小米该如何寻找下一阶段的鲜明品牌定位与突破,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自香港联交所上市后,市场观察者们围绕小米的评测、猜测与争论从未曾停止,人们摆开放大镜甚至显微镜,仔细地研究与小米有关的所有动态起伏与财报细节: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排位连季度提振乏力、线上线下渠道毛利偏低、旗舰机市场声量与竞品全方位对比声量弱势、外部依赖性强的供应链与专利结构引发不稳定猜想……即使在引以为傲的国际市场布局中,也面临着诸多厂商纷纷开辟副牌,复制小米打法的围剿态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