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火了,孵化乐队的Livehouse如何打破小众魔咒?
文 | 音乐先声
这个夏天,应该是属于乐队的。
前有已经播出八期的《乐队的夏天》口碑逐渐走高,而另一档乐队节目《一起乐队吧》也将在8月上映。在高流量曝光和综艺包装下,乐手们在台前幕后的光鲜亮丽、热血沸腾、苦心坚持第一次被大规模地聚焦放大,殊不知,这其中不乏乐队已经默默奋斗了二三十年,早已为圈内人士和乐迷们所熟知。
在缺乏主流渠道的几十年里,他们一直活跃在相对小众的演出场馆—— Livehouse,那个常常被大众误解,和酒吧、音乐餐厅、夜店等场所混为一谈的地方。《乐队的夏天》把 Livehouse 搬到了荧幕上,顶级的音响设备、调音师和舞台灯光为观众们营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视听盛宴,少了演唱会的聒噪,多了一份近距离观演的真实感和烟火气。
自千禧年第一批Livehouse(展演空间)在北京落地的十几年来,这一发源于日本摇滚新浪潮时期的功能性空间,目前在中国还处于探索阶段。
市场小、业态单一、缺乏资金以及专业化的标准运作模式,导致了一个令人感慨万千的现象:不少充满情怀的场馆在温饱线挣扎着,尽管如此,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输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独立音乐人和乐队,痛仰、二手玫瑰、杭盖、低苦艾、布衣、野孩子、好妹妹等不计其数的乐队和音乐人,都从 Livehouse进入慢慢到大众的视线;而另一边,Livehouse 的暂时歇业、乔迁、关张屡见不鲜,似乎已成为了一种常态,这也是久久萦绕在 Livehouse 行业的“小众市场魔咒”。
这样的常态直到 2017 年出现拐点。Mao Livehouse 在 pre-A 轮资本注入后的连锁化、标准化、商业化给行业注入了活力,也证明商业化并不会影响 Livehouse 支持新兴乐队的情怀,并依旧肩负着孵化器的角色,资本的助力也使得Livehouse 在运营和扩张上不再畏首畏尾。
而经历十几年的大浪淘沙,一批依旧活跃至今的老牌 Livehouse也都在“做大做强”或者“小而美”的探索中前行,或横向拓展业态广度和多样性,或纵向深挖和展演空间紧密联结的衍生需求。比如起源于武汉,相继拓展了长沙和重庆市场的VOX,正处于全国扩张中的Mao Livehouse,以及北京疆进酒·OMNI SPACE等等,他们依旧默默坚持初心,将优质乐队和作品推向台前。
当然,目前进入资本化的Livehouse还是少数。无论是外部资金还是自有资金,Livehouse如何在优质内容生产、提升观演人群审美和构建音乐产业优质生态上发力,打破"小众市场魔咒",增强自身持续盈利能力,这也是 Livehouse共同持续应对的挑战。
国内livehouse运营的三大魔咒
魔咒1:市场规模小,娱乐方式多样化进一步挤压市场
“Livehouse 市场还不及小龙虾市场的千分之一,这有点可笑。”中国知名连锁展演空间Mao Livehouse的主理人李大龙谈到 Livehouse 时,他说,现在大家比十几二十年前多了更多方式打发时间,本质上来看,我们其实争夺的是大家的时间和注意力。一个人可以在晚上选择去看一场演出、和朋友聚餐吃小龙虾,甚至宅在家和兄弟们一起吃鸡,刷一晚上的手机。
确实,在娱乐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商家们为了争夺用户的注意力而挤破头,从网红下午茶、密室逃生、话剧展览、演唱会到打球踢球的线下娱乐,再从视频网站、游戏直播、音乐流媒体到手机短视频,人们的娱乐方式已经不受到场景和时间地限制,随时随地可以掏出手机自娱自乐,哪里喜欢点哪里。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都被娱乐占据,Livehouse的市场空间所剩几何?争夺市场必定是一场伴随着用户习惯迁徙的持久战。
正如李大龙所说,一个小龙虾产业的总值都远远大于 Livehouse 的票房规模。如果和同类行业相比, Livehouse演出市场占音乐演出市场的比例也似乎微不足道。据《2018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数据显示,Livehouse 在演出市场的产业规模在2017年仅为1.25 亿元,而整个音乐演出市场的规模达到59.39亿元,其中演唱会和音乐节超出了半边江山(37.64 亿元)。Livehouse不及整个音乐演出市场的 5%,演唱会和音乐节还是占据音乐演出市场主导。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7年的小龙虾产业,以餐饮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约 2000亿元。这与 Livehouse 1.25亿元的市场规模在形成了鲜明对比,Livehouse的观演票房还不及小龙虾餐饮服务业规模千分之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