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IT文章 > 正文

私域流量全部集中在微信,就像资源都集中于灭霸的手套

07-17 IT文章

私域流量全部集中在微信,就像资源都集中于灭霸的手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靠谱的阿星

互联网行业内判断一个现象火了没有,有两个标志:一个是有没有一堆公众号开始改名迎合热词,一个是朋友圈相关课程培训是不是多了起来。今年整个营销圈和互联网圈「私域流量」都很火,与以往流行的概念不一样的是,「私域流量」有些老生常谈,与微商、微信营销、人格化IP难解难分,这也可能是今年没有什么风口有关。

很多关于私域流量的阐述万变不、离其宗,就三个字:“玩微信”。很多关于私域流量的工具也是为了更好服务于微信运营,由于微信已经足够极简,再加一个外挂无非是为了更好方便企业孵化更多微信号统一操作;已经有很多企业在私域流量感召之下,义无反顾开启全面“微商化”的节奏了。

笔者三年前就写文章让企业不以订阅号作为新媒体的重点运营,而是以私人微信号的形式开展业务,算得上是私域流量的第一批支持者,如今,私域流量在企业普遍预算吃紧的情势下开始普遍化,有必要对私域流量站在互联网行业趋势上进行梳理,把现在私域流量趋势中不利的方面点出来,对一些潜在有利现象言明,力争让私域流量形成多赢而非是多输局面。

私域流量的本质“去中心化赋能”和“低成本高效流量”,缺一不可

相对于“公域流量”而言,私域流量更强调自身营销和传播的自主控制权,私域流量是可以反复使用,并不需要向平台缴纳流量的推广费。流量是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生存资源,没有流量就无法形成生态。几乎所有的开发者以及生态内的参与者都希望拥有一直能够更低成本获取的流量,并按这种“嗅觉”推动产品创新,最终决定互联网公司之间产品的竞争格局。

马化腾在2017年12月6日参加《财富》全球论坛时候接受《财富》杂志执行主编亚当·拉辛斯采访询问的“如何看待腾讯与阿里巴巴的竞争?”时认为腾讯的赋能与阿里巴巴的“赋能”性质是不一样,其一席话用在理解私域流量与公域流量的本质区别依然恰当。

「赋能者,我觉得要看最终的格局是被赋能者的安全程度。如果以后我百分之百的渠道都在你的生态里的时候,基本上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上了,利润也掌握在别人手上。从赋能最终格局来看,被赋能者的安全程度、命运、利润等等,都掌握在中心化的赋能者手中。而我们是去中心化的赋能。”」

“去中心化的赋能”是平台提供企业、自媒体以及个人基础设施让他们搭建属于自己的私域流量,马化腾当时还打一个比较出名的比喻,「“譬如盖房子,我们不是出租,而是请你来建房子,建完房子就是你的,你的客户、粉丝都是你的,不需要再交月租,不需要每年涨价。”」

我们不妨回归一下为什么App兴起之后浏览器以及搜索引擎就走下坡路了?以往浏览器以及搜索引擎其实就是网站的公域流量入口,网站没有导流基本上就很少有流量,尽管当时也有邮箱订阅之类,但是企业站点和站长还要反复向搜索引擎和门户缴纳流量费用才会有流量。

其实在信息获取快捷程度上,App是比不上浏览器的,但由于App相对于浏览器和搜索引擎而言,相当于是自己在移动互联网操作系统之上开辟了“私有土地”,连数据也是有私有主权的,能让创业者基于App做出自己的独特商业业态,所以才出现了App“开发热”以及针对App的“投资风口”。

App尽管是“去中心化”的,但是开发和运营的难度和成本较大,在流量快速头部化了之后获客成本也越来越高,企业和个人又把“公众号”当做第二个“私域流量”洼地,运营订阅号也不需要向腾讯交纳交易佣金,来获取微信中的流量红利。

于是很多电商平台中的长尾商户转型成为微商以及内容电商。不过,很多微信订阅号重营销、轻内容输出,粉丝粘性不足,只有极少数有差异化的订阅号最终能够生存下来。

不得不说,2015年至2018年这几年中,正是由于微信订阅号的疲软,才有了短视频平台与信息流资讯平台根据用户兴趣推荐,获取用户流量的旺盛生长空间。

正是由于主打去中心化赋能的私域级产品载体App、订阅号相继被很多创业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够私域,而是转化效率相对较低,现在又转移至运营难度最小的私人号。我们也可以说,时至今日,私域流量其实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没有技术含量了!人人可以上手,只不过多投入一些时间而已,但这样能让互联网更好吗?

私域流量趋势是把全网流量导向了私人微信营销,弊端后患无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0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