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好看,但资本还是那个资本
文|字头社
要不是我老婆在看,我也不会去看《乐队的夏天(乐夏)》的,虽然我从各个媒体渠道上已经了解到这个节目的存在了。
然而,当盘尼西林在台上唱起《New Boy》的时候,我和台下的张亚东一样,充满了感动。我几乎不了解盘尼西林,感动我的,只是他们身上那份年轻,唤起我对旧时光的怀念。
时间回到我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还是56K猫拨号上网,距离ADSL普及到我家还有三年时间。下载MP3在我家还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毕竟上网是按时长收费的,而一首歌在56K的龟速中要下好久,如果不能支持断点续传,万一网络问题中断了,重新来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那时候听音乐(尤其是刚发行的新音乐)的主要途径是电台。小小的地方电台却不可思议地拥有各类音乐节目——日常的国内流行音乐打榜节目,每周两次在夜间的古典音乐鉴赏节目,周末下午两三个小时的纯欣赏类音乐节目,等等——搭配录音机和过期的英语课本录音带,一个小小的私人乐库就搭建起来了。
现在想来,那对我而言真的是一个好时代。在那个打榜节目里,新裤子和周杰伦的新单曲在一起竞争高低。同时,做这个节目的女主持人具有音乐基础,会从旋律、歌词、编曲上作出一些简单的分析,这也应该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乐评这种言论。
对了,对于张亚东这个人的了解也是那时候从节目里听来的。
我很庆幸能在三观形成的早期接触到那些节目,它们共同作用塑造了我对于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审美基础。并不是说现在的人所接触的音乐就有多么不好。在我看来,好坏并不适合作为评判音乐的词缀。往回看你就会发现很多经典的、有特色的音乐(以及其他艺术作品)经常是超越时代的,以好坏来评判在这里起不到什么作用,也没有什么意义。
唯一值得唏嘘的是,现在我们能接触各类音乐的途径和资源比以前宽广很多很多的。然而,如今的流行却较过去显得单调许多。或者应该说,宣传资源基本都集中在那几类音乐风格里了。
虽然好坏没有意义,但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喜好。这就造成一种现象,大家都在被动地大量接收同一种音乐风格,喜好这种风格的自然喜欢,而一部分不喜欢的人则会将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发泄出来——以「现在的人听的都是些什么垃圾啊?」的形式。
这些人应该发泄的对象其实不是这些音乐,而是背后的资本运作套路和价值取向。
资本的逐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首歌获得成功之后,资本就会从各个方面去榨干它的剩余价值。无论是短时间内不断加大它的曝光度,还是以同样的模式复制一首又一首类似的歌曲。
创新和特色化对于资本来说并不是必要的,比起塑造并满足大家多元化的趣味,同质化大众审美显然更节约成本且有利可图。
有些人总责怪这一届群众网友的品味不行,这一届歌手的唱作水平不行,等等。但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群众审美和音乐制作能力不行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学问题——
近几年像《乐夏》这样水平较高的音乐综艺节目的接连出现,就是一个证明。国内的音乐制作水平并不差,比起过去也是不断在进步。而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一辈,也依然有不少具有独特音乐审美的人。
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发展,给予包括摇滚在内的另类音乐和亚文化更多的曝光机会。比起过去,我们能更容易地通过网络找到品味爱好志同道合的朋友。
去年坂本慎太郎来国内开现场的时候,北上的老友甚至跟我吐槽一不小心票就抢光了。而买了深圳场的我,也在现场见到了横跨各个年龄层的乐迷,早早地在B10现场门口排起了长龙。
某种程度上,我其实很感谢资本。得益于圈子影响力的扩大,乐迷的增多,有更多的老牌音乐人和音乐团体得以来到国内办演出,各种音乐节也越来越多。这是十几年前的我所不敢想象的——我没想到有生之年能等来Slowdive的重组和来华演出,我也没想到可以在国内看到Pet Shop Boys和Jesus and Mary Chain的现场,在Bob Dylan获得诺奖的时候,还可以吹一波我大学跑去北京看过他现场的牛。
但即便如此,我们在圈子里抢票抢得飞起,觉得这是另一个美好时代,媒体上依然会看到很多人在抨击当前华语音乐的没生机和粗制滥造。然而我觉得他们抨击错了方向,正经做音乐的人依然很多,只是这些音乐没有得到那么多疯狂的资源倾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1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