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航天徐鸣:太空探索的终极目的是人类的自由与平等 | CEO专栏
7月20日是人类首次登月5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我和团队也在日夜奋战,为银河航天首颗卫星的发射而准备。登月成功为人类的太空探索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不过时至今日,有几个疑问也依然悬而未决:究竟是什么在驱使人类探索太空?人类深入宇宙腹地,带去的是什么?太空探索的终极目的到底是黑暗森林还是自由与平等?
这是一组十分宏大的命题,一篇短文是不可能穷尽的。不过我们毕竟身处商业航天领域,身负探索太空的使命,在此我想试着做出选择、解释这种选择并践行这种选择。谨以此,纪念人类登月50周年的“高光时刻“。
黑暗森林VS自由与平等
人类探索太空的所有行动,最终都将体现其世界观和宇宙观。刘慈欣写的《三体》整部小说里曾阐述过一种宇宙观:“黑暗森林法则”。
黑暗森林法则被认为是刘慈欣对费米悖论的回答。书中提到: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这就是对费米悖论的解释。”
在这之前我们已经知道 “丛林法则”,其典型场景是弱肉强食。因为资源有限,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怜悯和互助行为都是极其稀缺的,为了争夺资源求生存,所有人都不惜牺牲他人。不过,霍布斯丛林假说是基于一个假设的,是建立在没有国家制度的基础之上。人类十分善于自我治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制度就产生了,它可以调节资源的采集、分配和再生产。随着国家制度的进化,社会资源的分配也会更公平、更有效,全社会的人们都可以分享社会进步的福利。
相比之下,“黑暗森林法则”更可怕的地方就是基本无解。它是建立在“猜疑链”和“技术爆炸”之上的,信奉赢者通吃,只有最发达的文明才能存活,其他所有的文明都要被毁灭,因为“他人即地狱”。大家不是一起把蛋糕做大,调节好分配机制,而是直接把你灭掉,甚至不惜把自己也给灭了,重启一切。
我对大刘是很佩服的,不过黑暗森林法则也让我感受到了几分冷战思维的气息。我注意到,大刘出生于1963年,算了算,在他整个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世界正处于冷战阴影之下,我瞬间就理解了他。不过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也很想和他探讨一下。不知道我说出“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的时候,大刘会不会直接上来灭掉我。我是真心认为,人们是有强大的自省能力的,冷战更是人类社会中一个小小片段而已,在未来新版的人类史书上,冷战也不过是其中一两个章节。
说回到人类首次登月,当时的确是冷战思维的产物。时任总统的肯尼迪雄心勃勃,阿波罗登月计划取得了成功,美国由此取代苏联,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世界,这一轮冷战,美方胜出。不过在此之前,美俄双方热核之战也是一触即发的。所以,史学界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即阿波罗计划成功地阻止了一场热核战争。这场战争一旦爆发,其后果足以毁灭人类。
还有一点也十分重要。即使当时冷战思维浓厚,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后留下的经典名言还是体现了人类应有的格局:“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是的,无论插在月球上的是哪个国家的国旗,无论当时登月的目标是什么,无论登月之后的短期结果或者战果如何,阿姆斯特朗的这句名言都足以代表全人类。国别消失了、肤色与种族的差异消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戛然而止。阿波罗登月计划,作为地球上全人类的进步,载入了人类史册。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在面向太空的时候,地球上的人类是一体的,向外界释放的也是善意。阿波罗计划为后来的太空探索行动确定了一个基本的立场。
不过,要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也是困难的,在当时的冷战思维下,为什么还是会出现这种基于全人类共同立场的宣言呢?是因面对浩瀚的宇宙而感到了敬畏吗?是因为发现了月球的地貌和地球如此相似,发现自己在宇宙中并不孤单吗?以上原因都有可能,不过我愿意相信,面向宇宙,自由和平等才是我们内心最终的诉求,也是最终将会实现的诉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1847.html
- 上一篇:温州破获特大微信招嫖诈骗:软件改定位 嫌疑人多90后
- 下一篇:快骑不起的共享单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