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巨头如何抵御抖音?
抖音,是中国互联网乃至全球互联网的奇迹。
来看一组数据:2016年9月,内测上线;2017年5月,DAU(日活用户)为数百万量级;2017年8月,DAU过千万;2018年6月,DAU破1.5亿;2019年7月,DAU超过3.2亿。
2018年,字节跳动完成了500亿元营收,行业估计抖音完成约200亿元。据界面新闻报道,抖音2019年的营收目标为500亿元。同比做一个参考,腾讯的最赚钱的现金奶牛《王者荣耀》2018年营收为130亿元。
抖音已成为让腾讯、百度、微博等巨头瑟瑟发抖的“全民公敌”,尤其对于后厂村的编辑和码农们来说,只有眼泪和垂涎的口水毫无抵抗之力。哪怕当年新浪微博如日中天,腾讯搜狐也不服气;哪怕当年微信小龙哥封神,易信来往还要扳一扳手腕。但短视频这一役,堪称互联网史上巨头缴械投降最窝囊的一仗。
谁能够挑战抖音的短视频霸主地位,应该是接下来3-5年互联网一个不会停歇的话题。综合网络观点,花哥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总共七招贻笑大方,仅供参考探讨。
第一招
「 快手- 正面硬刚」
vs
只有快手能和抖音55开。
在说快手的故事之前,先温习复盘下中国短视频史。
2005年底,20分钟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爆红,这是微电影的雏形。第二年后舍男生“出道”,成为第一代短视频网红。
2011年3月,GIF快手诞生,主要用来制作和分享GIF图片;2012年11月,快手从工具应用转型为短视频平台;2013年1月,小影App上线,被定义为“手机视频里的美图秀秀”,10个月内收获注册用户超过100万;2013年8月,腾讯微视诞生;几乎同期时间,韩坤的一下科技推出秒拍;包括微拍、啪啪奇、微录客等一大批短视频应用竞逐,正式拉起第一波短视频大战。
2014年5月,美图秀秀推出美拍,靠着炫酷的滤镜和特效,风头一时力压微视秒拍,数半短视频网红被美拍拉拢到其阵营。2015年5月,一下科技旗下另一款短视频应用小咖秀上线,通过提供现成的场景、剧本,刺激用户对口型表演,上线两个月便冲到排行榜第一名;2016年3月,微视被战略放弃;2017年3月底,快手公布融资3.5亿美金,腾讯领投,彻底宣告腾讯第一波离场。
2013年是中国短视频元年,但是包括腾讯在内,谁也没有想到,2018年以后会是抖音快手双雄争霸的局面。
抖音快手代表完全不同的两条路径,一个是老而弥坚,一个是快婿新贵;一个是平静克制,一个是网红爆款;一个是乡土气息,一个是绚烂多彩。花哥最欣赏倪叔在《短视频大战,一场互联网底层价值观的“对决》一文中的观点。
两款产品鲜明体现了互联网价值观的分野。区别于快手的普惠、轻运营,抖音通过中心化、强运营、沉浸式消费体验,把精致和爆款内容推向大众。这看上去是又一次中心化控制的胜利。高投入买量、高成本运营、高效率变现,抖音的爆款视频、洗脑音乐、明星网红迅速将用户卷入其中。不到两年时间,抖音像洪水一样,自上而下蔓延。
抖音和快手表面都是短视频,但深入内里会发现,两个平台有着完全不同的产品逻辑、基因,乃至互联网价值观。前者商业驱动,后者使命驱动。在产品上,抖音没有太多价值观束缚,或者着眼于要解决某个社会问题,它的逻辑很简单,打造极致的消费体验或者娱乐体验,剩下的就是拉新、留存与变现。拉新无非是投入问题,留存则靠体验和强运营。
内容精选+沉浸设计+算法,大大提高了抖音优质内容的分发效率和消费体验。这种一对多的广播模式,带来的是传播和流量的中心化,以及较快的涨粉速度。快手则完全不同,宿华的目标是解决注意力分配不均,让普通人也能被看见,对普通生产者的友好导致了流量分散。由此带来的是,生产者的去中心化结构,较少的爆款,以及较为平滑的涨粉曲线。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社区内的平行关系与兴趣圈层获得良好沉淀,有很强的社交土壤,缺点是加大了内容审核压力与风险。
短视频大战的表面之下,底层价值观决定了两个平台不同的操作系统,乃至未来不同的走向。
2018年7月18日,有媒体报道快手已获得腾讯控股(00700)的新一轮融资,或与腾讯组成新的合资公司,估值在250亿美元以上。亦有江湖传闻,阿里有意向战略投资快手,快手直播电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2019年2月,短视频行业月活跃用户规模为8.2亿,首次突破8亿大关。当前无论是产品、算法、日活、营收、运营等各个维度,有且仅有快手能够与抖音正面一战,南抖音北快手的格局,恐怕还要维持一段时间。
行业普遍认知,不必重复细谈。
第二招
「 趣头条- 网赚分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1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