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金门创投创始合伙人Jeffrey Paine:详解东南亚风投眼里的本地创投生态
也许,不会有人想到,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的融资环境要好过其他国家;也许,不会有人想到,如今已经有全球的人才涌入东南亚,开始了多方面的创业;也许,不会有人想到,在东南亚一些创业者,一开始就变具备了全球化的思维。
在中国,人口红利优势已不再,但东南亚依旧年轻,对于创投市场来说,年轻人在哪里,机会就在哪里,也许我们已经到了可以仔细审视东南亚的时候了。
东南亚正在发生什么?
2019年新加坡Innovfest会场
东南亚最大的科创峰会Innovfest在新加坡地标建筑金沙会展中心如期举行,偌大的会场被挤得水泄不通。这边,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中心正在展出他们的可穿戴医疗科技产品,那边,印尼独角兽Bukalapak的创始人正在台上与宣讲科创企业对商业发展的愿景。
2019年,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发展增速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而互联网正是推动这一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的数据,东南亚地区互联网经济规模已经达到72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400亿美元,届时将占区域总GDP的8%(目前美国互联网经济规模占其GDP的6.5%)。不断增长的互联网覆盖率更是催生了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的诞生,时至今日已经出现了8家独角兽企业。
互联网创业风暴正在席卷东南亚,在这场风暴中究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点?应该没有人比这个圈子里的人更有发言权了。
Jeffrey Paine是东南亚创投圈最活跃的意见领袖之一。他是新加坡知名早期VC金门创投(Golden Gate Ventures)创始合伙人,自2011年起投资了亚洲地区50多家初创企业。同时他也是全球创业者学院Founder Institute新加坡负责人,扶持FI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创业孵化项目的开展。
以下是对话Jeffrey Paine实录,经钛媒体编辑整理(*本文原为英文采访,故作者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做了部分语句结构上的调整):
金门创投创始合伙人Jeffrey Paine
钛媒体:新加坡目前的创业项目如何?还像您几年前说的90%都是在模仿已有的技术或者模式吗?
Jeffrey Paine:100%都在模仿……好吧,算90%到95%好了!其实确实有些改观,特别是伴随着一些深度科技企业的出现,一般都是B2B的公司。目前有很多技术领域的学者教授选择离开学术界自己创业,他们大多数的创业项目也都在深度科技领域。
现在年轻人的观念也在改变,他们可能在创业企业里做过两三份不同的工作以后,会希望自己的下一份工作不再是做一个模仿的项目,而是做些更有创造力的事情,如果找不到就自己创业做一个。但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能需要经过一代人。
另外,这个圈子里也多了很多来自其他国家的创业者,具有多元化背景的创业者越来越密集。很多人有着很强的技术背景和行业经验。比如有些人,原来是从一些公司的总部被派来新加坡的,他们的创业项目大多不会针对亚洲市场,反而更加针对总部所在的本土市场的产业环境。也有些人来新加坡,是带着自己创业点子来的,因为在越南,雇20个人的钱可能在美国只能请一个人,他们就是想在这里测试一个新的产品或者商业模式,从零开始做一个创业项目。这些人本身就有国际化的思维,所以他们的创业项目也更加多样化。
钛媒体:新加坡目前哪些创业领域是目前做的比较好的?
Jeffrey Paine:新加坡金融科技创业项目相对比较多,但是跟中国比起来,规模还是很小的。目前也有些深度的科技项目还不错,比如用AI做数据处理和深度学习这种,但都很泛,没有什么针对利基市场的项目,但往往这种项目才更容易盈利。
钛媒体:去年您在吉隆坡PETC上提到东南亚各国创业者的特点,您说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最有野心的,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
Jeffrey Paine: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创业者,他们都更早地意识到了本地市场的局限,所以他们在创业初期就需要考虑更广的市场范围,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是更有野心的。同时,因为东南亚其他国家创业者的模仿能力也很强,所以他们要在执行上更迅速,比如一个马来西亚的公司看中了印尼的市场,印尼的本地创业者很快就能模仿出一个类似的产品,而且印尼融资环境比马来西亚更好,他们很快就能占领本地市场,如果这时候这个马来西亚公司不够快,就没有什么机会了。
钛媒体:所以像国内市场狭小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这里的创业者会更像我们说的,创业第一天就拥有全球化的商业拓展思路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2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