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地发一张好人卡?
不发表情包,就不知道如何将聊天进行下去,这就是“表情包时代”当代年轻人的网络聊天的现状。微信平台2017年的数据显示,仅微信平台内的表情包日发送量就已超过每天6亿次。
表情包成了我们表达情绪的替代,可你有没有想过,某种程度上,我们彼此的真实情绪却被掩藏和忽略了。那些每天发着“哈哈哈哈哈哈哈”的网友,真实的情绪状况是怎么样呢?
2018年,美国分析公司盖洛普向143个国家的15.1万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询问他们前一天的情绪感受。结果显示,愤怒、担忧和悲伤这几个负面情绪的比例都达到了新高。这个结果相当令人震惊,因为如此大规模的潜在负面情绪,可能是我们生活中各种人际冲突或者意外危险的导火索。
其实,无论是潜藏于表情包的情绪,还是潜藏于脸部表情的情绪,不同的人通过肉眼判断的结果可能大相径庭。
来做个测试,如果在现实中,你第一次见到如下两位陌生的朋友,你觉得他们现在的情绪如何?
“感觉内心毫无波澜”、“看起来温和稳重,情绪稳定“,还是”不太好说“?
结论如何,我们先往下看。
知人知面也能知心?
“不要以貌取人”、“知人知面不知心”,尽管我们大多数人自小就被类似的说法教育,不要轻易评判他人的外貌,但在现实的生活中,通过外表体貌这一直观、感性的方式辨别和判断他人几乎是全人类的共同直觉。在漫长的外貌识别的实践中,我们还形成了一系列朴素的、共同的逻辑和经验。
比如,仅看如上两张照片,脱离具体语境,很多人依然能得出对两位情绪甚至情绪的大致判断,正是这种关于面相的共同经验在发挥作用。比如,有人可能会觉得图中的二位长得有点像,是因为他们在面部轮廓和五官分布上呈现出了相似特点,他们的面部轮廓的线条都很柔和,颧骨低平,五官分布(眉眼距、人中长度等)比例相似。
而之所以有人会觉得他们的情绪稳定,推测他们行事稳重,可能因为他们五官的具体特点符合中国人对此类人面相特点的归纳。比如,他们的眉形都很流畅、眼尾既不上扬也无明显下垂,鼻头有肉感,嘴角自然上扬,?下巴丰隆没有尖角……照片上的他们看上去露着淡淡笑容,毫无攻击性。
这里的每一点都符合中国传统面相学中对于脾气好的人的描述,而任意一点的反面在面相大师眼里,都指向性情完全相反的人群。
那么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样完美的两个人吗?他们又是谁呢?
是时候详细地公布一下答案了,图中的男女不是两位真实存在的人类,而是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产险)在百万人脸数据库内中,用风险最低的车主合成的两张平均人脸,也就是说,这是平安产险大数据和AI识别技术下,计算出的男女“行车最安全的样子“或者说,“驾车情绪最稳定的样子”。
你也许会问,得到这样两张平均脸对我们来说有何意义呢?如果说谁的长相越趋近于平均脸,谁的驾车风险就越低,那对于长相天生就确定了的大家而言,知道了自己与平均脸相差甚远,难道就要放弃驾车吗?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张平均脸并非意在提供低风险驾驶者长相的唯一标准答案,而是利用大数据和AI识别技术,提供一种“低风险行车状态”的车主情绪表现的最大公约数。
而这种供AI识别和参考的面部信息,也不是我们上面提到的、由五官组成的“面相”,而是透露着我们真实情绪状态的——微表情。
表情会说谎,但微表情不会
笑就代表一个人正感到开心吗?想想假笑男孩。我们每个人都没少在生活中掩饰和伪装自己的真实情绪。
那么,情绪识别需要得到什么关键信息,才能刺破我们的表演和伪装,识别出我们被压抑的情绪呢?这一切都要感谢心理学家关于“微表情”的发现。
美国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经过大量研究发现,人类的情感世界中,的确存在六种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来鉴定的、基础的、普遍的基本人类情绪:幸福、愤怒、悲伤、鄙夷、惊讶和恐惧。并且,这指向这六种情绪的普遍表情虽然可能在人的面部转瞬即逝(停留时间仅为1/25秒至1/5秒),但是它们是无法被克制住的,埃克曼将其命名为“微表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72672.html